都尉——都尉府

二、都尉——都尉府

西汉边郡内,往往设置不止一个都尉,不止一种都尉。

《百官表》曰“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改名都尉。”又曰“关都尉,秦官;农都尉、属国都尉皆武帝初置。”又典属国下曰“武帝元狩三(应作二)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汉旧仪》曰“边郡……置部都尉、千人、司马、候、农都尉,皆不治民。”

汉武帝以前,已有属国之官,《汉书·文帝纪》曰“属国悍为将屯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传》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浑邪王来降“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汉书·武帝纪》谓“置五属国以处之”,《百官表》误作元狩三年。《汉书·宣帝纪》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置西河、北地属国以处匈奴降者”。金城、北地两属国,《地理志》失载,而张掖郡两属国则见录于《续汉书·郡国志》:

张掖属国 武帝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安帝时别领五城。……候官,左骑千人[官],司马官,千人官。

张掖居延属国 故郡都尉,安帝时别领一郡(城字之误)。……居延,有居延泽,古流沙。献帝建安末立为西海郡。

此二属国,实置于西汉,《汉书·匈奴传》昭帝时匈奴“入日勒、屋兰、番和,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此张掖属国都尉或兼指张掖、居延二属国。“左骑千人官”,据《郡国志》武威郡下“左骑千人官”补“官”字。今本既遗一字,又将“左骑”与“千人”分隔为二,中空一格以求符合五城之数,应予校正。

《地理志》所载九十余都尉中,以郡“都尉”和边塞的“都尉”占多数。凡一郡只有一都尉而在县名下注“都尉治”的共三十二郡,这些都是郡都尉[1]。

据《地理志》所列,大致说来,凡一郡只有一都尉(郡都尉)的俱属内郡,而边郡则多有二或二以上的都尉。北边边塞西自敦煌、东至乐浪凡二十一边郡,它们的都尉数字如下:敦煌四;酒泉三;张掖三;武威二;金城无(《赵充国传》有西部都尉,《河水注》有广武都尉,“允吾西四十里小晋兴城故都尉治”);陇西一;天水二;安定二;北地二;上郡四;西河四;朔方三;五原四;云中三;定襄三;雁门二;代郡三;上谷二;辽西二;辽东三;乐浪二。

上述二十一边郡的都尉,少部分是属国、骑、农都尉和郡都尉,大部分称为东、南、西、北部都尉,就是《汉旧仪》所说边郡的“部都尉”(《汉官仪》作“部尉”),《汉书·咸宣传》称“诸部都尉”。汉简(甲1261)曰“东部北部塞”,可知塞也分部。据敦煌、酒泉、张掖三郡故塞出土汉简来看,则敦煌郡的四都尉、酒泉郡的三都尉自东经93°至99°东,在北纬40°30′上下设置于疏勒河塞上;张掖郡的居延、肩水两都尉设置于沿额济纳河岸的塞上。河西三郡九个都尉,全在塞上。兹列出汉简中所见河西四郡部都尉如下:

敦煌郡 阳关都尉 《沙氏》275

玉门都尉 《沙氏》137,305,428,451;《新获》14·3

中部都尉 《沙氏》274,695;《马氏》60

[宜禾都尉] 未见

酒泉郡 [西部都尉] 未见

北部都尉 44·16,484·20(破);308·35B(瓦)残“酒泉北……”

[东部都尉] 未见

张掖郡 肩水都尉 见下第二表

居延都尉 见下第二表

武威郡 北部都尉 42·6(破)

它们和《地理志》所载大致相同,惟志失载肩水都尉,《盐铁论·复古篇》有扇水都尉,扇应是肩之误。

居延汉简所见都尉的种类,约如下述:

(1)部都尉 敢告部都尉卒人 12·1(甲2554)(地)

下属国、农、部都尉 10·32(甲34)(地)

丞相史下领武校、居延属国、部、农都尉 65·18(地)

…史告居延属国、部、[农都尉]… 216·1(甲1199)(大)

…谒部、农都尉官 16·4(A 7)

循城部都尉 《沙氏》136(此据沙释,无图版,城疑当作诸)

(2)属国都尉 属国都尉千秋、丞充 68·48,227·44(破)

余见上所引10·32,216·1,65·18

(3)农都尉 敢告张掖农都尉、护田校尉府卒人 4·1(甲11)(破)

守大司农光禄大夫臣调昧死言—……[敦煌]以东至西河十一农都尉官二调物钱谷转img□民困乏愿调有余给不… 214·30(甲1175)(破)

(4)郡都尉 张掖都尉章 54·25(甲386),74·4(甲456)(地)

北书一封张掖都[尉章]… 103·17(甲595)(破)

肩水候张掖都尉章 54·25,74·4(地)

(5)关都尉 …[中]二千石、关都尉、郡大[守]… 56·7(破)

以上五类与《地理志》所属诸类,大略相同,但有需加说明的地方。

简云“属国、农、部都尉”,又云“居延属国、部、农都尉”,是指居延的属国都尉、部都尉和农都尉。《史记·大宛传》“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集解引“或曰置二部都尉以卫酒泉”。“部、农”或作“农、部”,可证如此逗断是正确的。216·1和65·18,68·48,227·44诸简都是西汉时代的,是当时已有“居延属国都尉”。65·18简的开端有“[御史]大夫广明下丞相……”,乃是诏书,据《百官表》田广明为御史大夫在元平元年至本始二年(公元前74—72年)是在昭帝末、宣帝初[2]。瓦因托尼出土148·1+148·42简(甲838+839)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八月戊戌朔己未第二亭长舒付属国百长、千长”,应指居延属国,是武帝末已置。《郡国志》以为张掖属国置于武帝时,居延简曰:

张掖属国司马赵檠 53·8(甲370)(地)

元凤五年尽本始元年九月以来大禾…

[张掖]属国胡骑兵马籍 512·35(甲2112)(大)

张掖大守寿下属[国]… 314·2(地)

由此可知张掖属国见存于昭帝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以前。《汉书·匈奴传》述昭帝时“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匈奴,“属国都尉郭忠封成安严侯”在元凤三年二月封。见《汉书·功臣表》,此是张掖属国都尉。《汉印文字征》8·19有“张掖属国左卢小长”。有关它们的简出土于地湾和大湾,则张掖属国似在弱水上游。

214·30(甲1175)乃汉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诏,据《百官表》“永光二年光禄大夫非调为大司农”,《汉书·沟洫志》曰“遣大司农非调调均钱谷河决所灌之郡”,或即简所述之事。简云“□□以东至西河十一农都尉官”,所缺当为敦煌,沿边自敦煌至西河郡恰为第十一(参前述边郡二十一郡)。如此似边郡每郡各一农都尉[3]。据此简,十一农都尉受制于大司农,而各郡的都尉受制于太守,不可等同。居延汉简所见,有“居延农都尉”和“张掖农都尉”,如此则一郡可有二农都尉。后者于王莽时称“设屏农尉”,《汉印文字征》3·6有“设屏农尉章”。

地湾出土封检上以及破城子出土北书上的“张掖都尉章”,可以说明张掖“郡都尉”在地湾之南。《地理志》曰“日勒(今山丹县东南)都尉治泽索谷”,可能为郡都尉所在,与此地望相符合。

破城简56·7是一诏书残文,关都尉位于中二千石与二千石郡太守之间,高于比二千石的都尉。

以上各类都尉,部都尉和郡都尉属于郡大守,属国都尉属于典属国,农都尉属于大司农;而敦煌郡的玉门关和阳关都尉实际上也是部都尉,应属于郡。属国、农都尉大约也受所在郡太守的节制,故郡太守亦率属国都尉出击。

居延、肩水两都尉,在汉简上尚有以下的问题:

诣上都尉 242·36(地)

居延都尉北部掾 127·12(破)

以邮行北部仓 2049(金)

…都尉□□都尉北部 101·5(破)

北部卒 3·30(甲16)(破,绥和二年);393·11(A 2)

张掖肩水都尉□、兼行丞事肩水北部都尉□502·10(甲1909)(大)

似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都分出有北部都尉,故地湾简的“上都尉”可能指肩水北部都尉或居延都尉,此事尚待研究。此外,“居延都尉”前或冠以“将屯”或“将兵护屯田官”(40·2=甲286,278·7),表示都尉兼将屯之事,犹“张掖大守”前冠以“将屯”一样,“将屯”即将兵屯田。居延是武帝时名将路博德所经营,约在太初元年至天汉四年(公元前97—104年),“为强弩都尉,屯居延,卒”。故居延都尉或冠以“将屯”[4]。《百官志》说“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然部都尉似亦有兼管屯田者。敦煌郡的宜禾都郡,据其塞墙序列来看,应是部都尉而称宜禾,宜禾最初为屯田之义,故《后汉书·西域传序》谓永平“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师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