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记

附记

以上涉及的问题,有些曾为近人所论及的,略述如次。贝格曼在其报告中曾推测博罗松治为一重要戍所,又以为A32为塞门,与我们所定卅井候官与肩水金关相符合。他拟K710为居延城,我们在“障隧述要”中曾举证证成其说。

劳干在其《考证》卷二曾抄记“邮驿记录”若干简,由南北书的关系,“定诸地立方位”;据其所述,“在南者”为张掖、肩水、张掖肩候、昭武、东阿、河东、广地、屋兰、敦煌,“在北者”为居延、肩水、橐他、番和尉、张掖肩候。因谓“凡言张掖者悉在南,凡言居延者悉在北,而肩水则在南在北咸有之。”由于他没有利用出土地来分别南北书所示方位的相对的性质,故将所有邮驿记录笼统的排出其南北,不能解决具体地名的方位问题。因此,他两次推定诸候官的地望,很多错误。《考证》卷一30页和卷二6—8页所推定者如下:

居延都尉 大抵即在居延县城即黑城故址

肩水都尉及肩水候官 应在红城子

甲渠候官 应在破城子(Mu-durbeljin)

卅井候官 应在博罗纂吉(Boro-tsunchi,即博罗松治)

殄北候官 或应在瓦颜陶赖(Wayan-torei,案即瓦因托尼)

橐他候官 或为大湾城

广地候官 或为地湾城

1942年他曾从毛目行至黑城,没有去到布肯托尼以上的下游,所以他又误以大方城为破城子。在其“后记”中又作了错误的更订:

肩水都尉 在地湾城(Ulan-durbeljin)

广地候官 应在双城子之北城(案即旧屯子)

橐他候官 宜在红城子(Bakan-durbeljin,案即小方城)

甲渠候官 宜即大方城(Ekki-durbeliin),即破城子

其所附“居延附近草图”,又以地湾为肩水候官。“附记”中又说“前考以较北之红城子(Bakan-durbeljin)为肩水城,误,今正”以Ulan-durbeljin为红城子。

劳氏所推有很多紊乱与错误。(1)没有搞清楚红城子究竟是Bakan-durbeljin还是Ulan-durbeljin,因此肩水候官忽南忽北。(2)错误的以肩水都尉和候官列于一城。(3)误破城子即大方城,误将甲渠候官置于大方城;大方城本身是汉以后的建筑。(4)广地和橐他候官所在,两次推定皆误。(5)误定黑城为居延城和居延候官,黑城是唐及其后的军事重镇,元代的亦集乃总管府和亦集乃路治此,出土遗物可以为证。1957年我们在《居延汉简甲编》后记中,根据出土地点,曾初步修订了劳氏的错误:甲渠候官在布肯托尼以北的破城子,肩水都尉在大湾,肩水候官在地湾。这三点是我们修订的意见,不是劳氏原意,在甲编后记中没有交代清楚。除此三事外,当时未及纠正其它的错误。现在看来,除卅井候官应在博罗松治外,其他劳氏所推定的全属无据。

由于我们分别出金关与地湾简,故可确定A32为肩水金关所在。日本森鹿三所作《居延汉简中有关地湾简》一文(刊《史林》44卷3号,1961年),因不知向来称为“地湾简”实混入金关出土简,故他以为地湾简中的金关文书系致送于肩水候官者,并以为两地相距甚近云云。

日本伊藤道治所作《汉代居延战线之展开》一文(刊《东洋史研究》12卷3号,1953年),曾利用邮书记录企图联系诸隧,他的结果,部分的与我们第四表所示相同;但他所引用的资料不够齐全。该文所附“居延烽隧表”,修订了劳氏的一些错误,仍然有错误,详另文“居延边塞的防御组织”。

肩水都尉即《盐铁论》的扇水都尉,本劳氏说。我们以为《汉书·地理志》未必都是西汉制,所以有些都尉见于《汉书》列传而不见于《地理志》。在《汉简所见奉例》一文结尾,曾说“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所代表的,往往是班固当时理解的西汉之制,不尽符合不同年代稍稍改易的地方,其例与《地理志》相同。”曾以此意请教于治汉史者,亦以为可能。上文所论肩水是县的问题,俱待进一步考定。

参考资料

(《 》示文中简称)

一、张掖汉简部分

1.《甲编》   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编》,1959年。

2.《乙编》   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图版,编印中。

3.       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编印中。

4.《释文签》  马衡遗稿(十扎藏故宫博物院,一扎藏考古研究所)。

5.       马衡:居延汉简稿本三册(藏故宫博物院)。

6.《贺释文》  贺昌群:居延汉简释文稿本十五册。

7.《标记册》  前西北科学考察团采集品(已释文未释文、已照相未照相)标记册。

8.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1943年四川石印本,1949年商务铅印本。

9.《考证》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1943年四川石印本。

10.《报告》   索马斯特罗姆:《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报告》(贝格曼原稿)Bo Sommarström: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the Edsen-gol Region,Inner Mongolia.Stockholm,1956—1958

11.《纪行》   贝格曼:《蒙新考古纪行》Folke Bergman:Travels and Archaeological Field-works in Mongolia and Sinkiang-A Dairy of the Years 1927—1937,Stockholm,1945

12.       西尔凡:《额济纳河和罗布淖尔出土的丝织物研究》Vivi Sylwan:Investigation of Silk from Edsen-gol and Lop-nor.Stockholm,1949

二、敦煌、酒泉汉简部分

13.《流沙》   王国维:《流沙坠简》,1914年初印本,1934年重印校正本。

14.《西陲》   张凤:《汉晋西陲木简汇编》,1931年。

15.《新获》   夏鼐:《新获之敦煌汉简》,《考古学论文集》,1961年。

16.《沙氏》   沙畹:《中国古文书》(斯坦因第二次所获)Édouard Chavannes:Les Documents Chinois Découverts par Aurel Stein dans les Sables du Turkestan Oriental.Oxford,1913

17.《马氏》   马伯禄:《中国占文书》(斯坦因第三次所获)Henri Maspero:Les Documents Chinois de la troisèm Expédition de Sir Aurel Stein en Asie Centrale.London,1953

18.       斯坦因:《中亚与中国西域考古记》Aurel Stein:Serindia,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ations in Central Asia and Western-most China.Oxford,1921

19.《亚洲腹部》 斯坦因:《亚洲腹部考古记》Aurel Stein:Innermost Asia,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ations in Central Asia,Kan-su and Eastern Iran.Oxford,1928

20.       斯坦因:《中国沙漠考古记》Aurel Stein:Ruins of Desert Cathay.London,1912

21.       斯坦因:《中亚古道纪行》Aurel Stein:On Ancient Central-Asian Tracks.London,1933

三、罗布淖尔汉简及其它

22.       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1948年。

23.        陈宗器等:《变迁的湖泊》C.C.Chen and Nils G.Hörner:Alternating Lakes(Hyllningsskrift Ti1lägnad Sven Hedin imga Hans 70-Årsdag den 19 Febr.1935.Stockholm,1935)

24.孔氏    August Conrady:Die Chinesischen Handschriften und Sonstigen Kleinfunde Sven Hedin in Lou-lan.Stockholm,1920

(原载《考古学报》1963年1期)

[1]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编:《武威汉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