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汉简属吏

四、汉简属吏

郡太守和都尉二府属吏,应分为阁下与诸曹。汉简所记诸曹之事较少,而太守、都尉阁下属吏,二者因多相同而有不能分辨的。二府阁下,究应包括哪些属吏,史籍并无具体记述。前所述汉简文书签署,除中央和县以外,大部分是太守、都尉二府以及都尉所属下级的文书签署。签署者应为阁下主管之吏与主文书之吏。以下所列各名,系诸不属于诸曹而出现于二府的文书,它们大部分是主管之吏、主文书之吏与其它相近似之职。

(1)掾

居延都尉北部掾  127·12(破)

甲渠主□ 范掾  157·10(破)

□亥甲渠掾谭受訾家平明里高护就……  154·5(破)

辞敌卅井候官令史,乃五凤三年中为候官……故甲渠候杜君掾廿□……3·8(破)

府掾王县君 延长  506·12(甲2002)(大)

以上诸例都是都尉和候官之掾,太守和县令亦有掾,详上“文书签署”。太守与都尉的阁下、诸曹均有掾。《汉书·朱博传》琅邪郡有门下掾,乃是阁下掾,犹阁下书佐之或作门下书佐。《隶释》一“史晨飨孔庙后碑”有“守庙百石孔赞、副掾孔纲”,皆卒史。

(2)史

酒泉大尹史费……  407·19(甲1817)(地)

……下居延都尉史□……  317·25(甲1678)(破)

……都尉史谨……  76·45(破)

兼行都尉事□官到,若有代,罢如律。

八月己亥,史长生以来  509·11+513·1(甲2042)(大)

以上诸例除第一例为王莽时酒泉太守之史以外,大率皆都尉府所属之史。《史记·汲黯传》集解引“如淳曰:《律》太守、都尉、诸侯、内史,史各一人,卒史、书佐各十人”。

东汉碑刻,掾皆一人而曹史或分左右,各一人。贼曹亦有称中史者,如《后汉书·岑晊传》有中贼曹吏,《隶释》一“韩勑碑阴”有中贼史,《两汉金石记》七“汉碑阴”有中贼曹史、右贼曹史。

(3)属

属王广始元三年六月丁丑除  19·21(甲147)(大)

《百官志》注及《太平御览》卷二四九引《汉旧注》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后云”。《百官志》注引《汉书音义》曰“正曰掾,副曰属”。《汉书·儒林传》曰“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注引“苏林曰:属亦曹史,今县令文书解言属某甲也”。中央有属,如《汉书·谷永传》曰“除补御史大夫属”,《汉书·薛宣传》曰“为大司农斗食属”,《汉书·萧望之传》曰“免归为郡吏。及御史大夫魏相除望之为属”,《汉旧仪》丞相下有“属百人,秩二百石”。属之秩自斗属以至二百石,不等。

汉简文书签署,属为第二级,在掾史之下,书佐之上。《隶释》二“弘农太守樊毅复华下民租田口算碑”所载上书尚书,末署掾、属、书佐三人名;《隶释》四“司隶校尉杨君石门颂”载汉中太守颂辞,末行低二格署“五官掾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襃中img汉强字产伯,书佐西成王戒字文宝主”。

(4)守属

居延都尉守属朱恭  274·19(甲1471)(地)

《汉书·王尊传》曰“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复召署守属治狱,为郡次曹史”。师古注云“署为守属,令监狱主囚也。”是守属低于曹史、高于书佐,在汉简文书签署中与属之地位相当。《汉书·平纪》注引“如淳曰:诸官吏初除,皆试守一岁乃为真,食全奉”,故官职前往往多一“守”字。但《王尊传》谓“署守属”即试用为守属,则“守属”或为一固定职名。《隶释》五“巴郡太守张纳碑阴”题名有守属八人,位在掾史之末,八人俱为守属当为固定职名。汉铜器如五凤三年莲勺官鼎及甘露四年池阳宫行镫均有守属乃郡之守属,义为“郡守属”犹汉简之大司空属、汉金之内史属(阳泉董卢)。

敦煌汉简(马氏85)有“移属丞种”,属丞之名待考。

(5)卒史

卒史秩各百石,员二人  沙氏391(敦煌T14a)

……□工卒史禹、库长汤、啬夫□……  248·15(甲1290)(地)

余例见“文书签署”。《史记·萧相国世家》索隐引“如淳曰:按《律》郡卒史、书佐各十人也”,据上引《汲黯传》集解所引《律》则太守、都尉亦如此。卒史为百石吏,惟三辅或为二百石,如《汉书·黄霸传》曰“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属国亦有卒史,《隶释》十一“蜀郡属国辛通达李仲曾造桥碑”有军功卒史领道桥掾。汉铜、漆器上“护工卒史”则为监作吏。

(6)令史

《百官志》本注以为郡诸曹略如公府曹而无令史,东汉“张纳碑阴”题名有户令史,应是例外。汉简所见令史有以下各类:

候官令史 见“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5]候官节。

斗食令史 同上候官节;又见《汉官》洛阳令下。

主官令史 见上“属吏及其秩次”。

属令史 “右属令史寿光二十五人”  216·6(甲1195)(大)

司马令史 见“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都尉属官节。

汉简缀述

千人令史 同上都尉属官节。

城令史  同上城官节。

城仓令史 以下见另篇。

仓令史

库令史

厩令史

别田令史

□功令史 351·1(A22)或为军功令史

门令史  268·6(甲1418)(地)

县令史

以上除最后县令史外,大部分都属于都尉所属各个官署。

《百官志》太尉下本注曰“閤下令史主威仪事。记室令史主上章表报书记。门令史主府门。其余令史各典曹文书”;又尚书六曹有“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本注曰“曹有三主书”。由此可知各曹令史典文书,而阎下令史和门令史主威仪和门卫。但令史最初应以主文书为其职事,所谓“史书令史”。《说文解字叙》引《汉尉律》曰“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汉书·艺文志》则作“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此谓课最者得除为尚书或御史之史书令史,即尚书令史或御史令史。《大唐六典》卷一及《太平御览》卷二一三引应劭《汉官仪》曰“能通《苍颉》、《史篇》补兰臺令史,满岁补尚书令史”;《汉旧仪》丞相少史下有“书令史、斗食,缺试中二十书佐高第补,因为骑史”,又御史四科下有“选中二十书佐试补令史,令史皆斗食,迁补御史令史”。由此可知书佐可试补斗食的书令史或令史,令史可迁补为尚书令史或御史令史。后者应即《百官志》本注所引《汉旧注》“公令史百石”。

令史亦为县吏之称。《史记·项羽本纪》曰“陈婴者故东阳令史”,正义引《楚汉春秋》云“东阳狱史陈婴”,索隐引“晋灼曰:《汉仪注》曰令吏曰令史,丞吏曰丞史”。

又工官中亦有令史,别详专篇。

(7)啬夫

庚戌北啬夫钦出  116·2(甲650)(地)

三月己巳南啬夫入  502·2(甲1911)(大)

甲子南啬夫常  100·21(地)

……除南啬夫礼……  268·47(甲1469)(地)

……啬夫宋汤九百  407·6(甲1829)(地)

以上地湾肩水候官所出简,称南北啬夫,待考。汉简所见,关、厩、仓、库,传舍、城官、亭、县皆有啬夫,又见“文书签署”。《汉书》所记有以下各事:

《鲍宣传》为县乡啬夫,守束州丞。

《韩延寿传》重使贤长史、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

《田广明传》(圉县)厩啬夫江德、尉史苏昌……。

《朱邑传》少时为舒桐乡啬夫……迁补太守卒史。

《何武传》(郫县)市啬夫求商……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史。

由后二例可知啬夫之位低于卒史。《汉官》雒阳市有百石啬夫,河南尹有斗食啬夫。西汉铜器、漆器铭刻所记考工、供工及蜀郡西工广汉郡工官,啬夫位在掾与令史之下而佐之上,汉简文书签署啬夫亦在令史后。但汉简所见月奉[6],令史与啬夫俱为九百钱,则其秩次约略相等。

(8)佐

斗食吏[三人]……

佐一人……

凡四人……  76·17(破)

据破城子出土汉简(大约属于居延都尉府),佐在斗食吏之次。此与《百官志》所引《汉官》所述百石以下次序相同,《汉官》所述九卿属吏在百石以下者,有如下表:

百石—斗食—佐—有秩—学事 大宰、大祝

百石—斗食—佐—学事 太子乐令、卫尉、大行、执金吾

百石—斗食—佐—骑吏—学事 光禄勋、少府、大鸿胪

百石—斗食—佐—骑吏—假佐—学事 太仆

百石—狱史—佐—骑吏—假佐 迁尉

由此可知佐在斗食吏以下,有秩或骑吏以上。

郡曹亦有佐,《说郛》卷五八引《会稽典录》有功曹佐,《魏志·邴原传》注引别传曰“孔融在郡……乃以郑玄为计掾,彭璆为计吏,原为计佐”,是佐在掾、吏(应作史)之次。

汉简文书签署,县令属吏有佐在令史之次。其未能判明发文官署的签署,佐在令史、仓史、啬夫之次,应属于斗食以下的佐史之秩。居延汉简,仓长、关候、置候之下均有佐,另详专篇。

(9)属佐

/兼掾丰、属佐忠  495·9+503·7(甲1866)(大)

汉简肩水都尉文书签署有属佐,在掾之次,应与属相当。文献碑刻所未见。

(10)佐史

察长史□百石吏十二人,斗食吏二人,佐史八十八人,钱万二[千]……  59·40+220·12(甲424)(破)

百石吏二百,斗食吏二百,佐史百  76·29(破)

·右佐史七十人,其四人病,六十六人所上  265·27(甲1388)(破)

……调左史能不宜……  272·25(破)

佐史本是县令下斗食吏以次的属吏,是官秩中最低的一级:《百官表》县令下曰“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汉书·惠纪》注引“如淳曰《律》有斗食佐史。韦昭曰若今曹史、书佐也”。《通鉴》汉纪五胡注引《汉官》云“斗食佐史即斗食令史”,《汉书·外戚传》师古注云“斗食谓佐史也”。凡此以佐史为斗食之秩.与汉简不合;汉简百石吏以下,斗食为一级,佐史为更低一级,二者有分别。斗食与佐史俱是官秩中最低两级,合称为“少吏”,即《后汉书·章纪》建初元年诏与“长吏”相对之“小吏”,注以为即前书斗食佐史之少吏。《百官表》曰“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汉书·朱博传》曰“汉自天子之号,下至佐史”,《汉书·平纪》曰“吏二千石以下至佐史”,《汉书·惠纪》曰“五百石、二百石以下至佐史”。由此可知佐史为中央至地方吏的最低一级。

《汉书·薛宣朱博传·赞》曰“薛宣、朱博皆起佐史”,而本传曰“薛宣……少为廷尉书佐、都船狱史”,“朱博……少时给事县为亭长”,可知佐史不限于县。《汉书·酷吏(赵禹)传》曰“以佐史补中都官,用廉为令史……。武帝时,禹以刀笔吏积劳迁为御史”,师古注中都官云“京师诸官为吏也”,可知佐史乃刀笔吏一类小吏。

佐史为县吏之一,故王充《论衡·程材篇》曰“一县佐史之材任郡掾史”。但郡曹亦有佐史,《后汉书·谢夷吾传》集解引《会稽典录》有功曹佐史。大湾出土汉简有以下诸例:

监渠佐史十人  498·10(甲1893)

上计佐史诣卿、千人令史  503·12(甲1935)

居延仓宰张立侯谨遣戍曹左史诣门下  505·1+4(甲1953)

左史应即佐史,犹破城子简(272·25)“调左史”。

(11)书佐

书佐樊奉始元三年六月丁丑除 未得始元六年八月奉用钱三百六十  303·21(甲1592)(大)

书佐孙临国始元四年六月丙寅除 未得始元六年五月奉用钱三百六十 303·5(甲1624)(大)

书佐觻得传圭里赵通年廿三长七尺四寸,已得代奉,正月辛未除  192·25(甲1094)(大)

书佐五人……  149·9(甲886)(大)

据如淳所引《汉律》,郡太守及都尉“卒史、书佐各十人”。《百官志》郡下本注曰“阁下及诸曹各有书佐、幹,主文书”。假佐、书佐、幹等职皆主文书,而书佐较为重要,故文书签署之末往往有书佐之名。

郡、县的閤下书佐,亦曰门下书佐。郡门下书佐,见《魏书·董卓传》注引谢承《后汉书》,《隶释》七“沛相杨统碑阴”和《隶续》十六“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相碑阴”均有门下书佐,而“杨统碑阴”题名门下书佐三人在决曹书佐之前。县门下书佐,见《后汉书·朱隽传》;《隶续》十九“尉氏令郑季宣碑阴”有主记书佐、门下书佐、记室书佐、录事书佐,位次均在记室史之下,骑吏之上。

《百官志》注引《汉官》河南尹、雒阳令分别有书佐五十人、九十人,位次均在循行之上。据《汉书·王尊传》书佐低于守属治狱,《汉书·薛宣传》廷尉书佐低于大司农斗食属,《汉旧仪》丞相少史下书佐高第得补斗食书令史,又御史下书佐得补斗食令史,是书佐乃斗食吏以下的小吏。

汉简文书签署,书佐属于第三级,与给事佐、府佐同位而次于属、卒史、令史,后者最低为斗食吏。西汉简书佐月奉钱三百六十,低于五百钱的属令史和四百八十钱的司马令史、令史和关佐。因此在《汉简所见奉例》篇,我们以为书佐是佐史以下的小吏,不入秩品。

汉简所见书佐有三类,即属于太守府的、都尉府的以及诸曹的,前二者见文书签署,后者如“兵曹书佐”。

(12)府佐

10·32(甲34)张掖太守文书签署,府佐在守属之次,其地位相当于给事佐。文献碑刻所未见。

(13)给事佐

居延都尉给事佐居延始至里万赏善,年卅四岁,长七尺五寸,黑色。  43·2+77·81(金)

一人给事佐  120·24(大)

张掖太守文书签署中,两见给事佐,12·1(甲2554)给事佐在书佐之次,10·40(甲100)给事佐在属之次。此可证给事佐低于书佐而非书佐,大约与府佐相当。据汉简名籍,居延都尉府亦有给事佐。文献碑刻所未见。

(14)假佐

……央移甲渠候官假佐  484·18(破)

·凡入假佐十六人  209·1(破)

此为甲渠候官的假佐。《汉书·王尊传》曰“司隶遣假佐放奉诏书,白尊发吏捕人”,注引“苏林曰:胡公《汉官》假佐取内郡善史书佐给诸府也”。《百官志》曰“州刺史皆有从事史、假佐”,本注云“员职略与司隶校尉同”。《百官志》司隶校尉有假佐二十五人,本注云“主簿录阁下事,省文书。门亭长主州正门,功曹书佐主选用,孝经师主监试经,月令师主时节祠祀、律令师主平法律,簿曹书佐主簿书;其余都官书佐及每郡国各有典郡书佐一人,各主一郡文书,以郡吏补,满岁一更”。假佐似包括各类主文书的书佐和孝经、月令、律令诸师。

假佐为善史书者给事诸府,中央和县皆有之;县所属假佐,亦见汉简。《急就篇》曰“啬夫、假佐扶致牢”乃是县属吏。《百官志》引《汉官》雒阳令下有“斗食令史、啬夫、假”,假应是假佐。据(8)佐所列表,假佐在佐、骑吏之下,是佐之副贰。《百官志》将军下曰“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故知假佐亦然。

(15)骑吏

骑吏千乘里王狗  15·24(金)

……□□骑吏□  195·8(破)

《汉官》公卿所属骑吏,位次在斗食、佐之下而假佐、学事之前。详上(8)佐节。《唐六典》卷+四引《汉旧仪》曰“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阁、辟车骑吏、五百等员”,卷十六引卫尉略同。《隶续》十九“尉氏令郑季宣碑阴”题名有骑吏三人在书佐之下、直事干、直事小史之前;《隶续》十六“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碑阴”题名有骑吏一人在门下书佐之下。《两汉金石记》十一“苍颉庙碑碑侧”题名,骑吏在功曹书佐之后而乡有秩之前。《汉官仪》曰“司空骑吏以下皂裤”,职位最贱。

《汉书·韩延寿传》曰“骑吏持戟,夹陛列立”,似是侍卫的武吏。《汉旧仪》丞相少史下谓书佐高第补为斗食书令史“因为骑史”,乃是文吏;《隶续》十七“鲁峻石壁残画像”有“骑史仆射”,吏亦作史。

(16)修行

修行孔山里公乘范弘,年廿一 今除为甲渠尉史,代王辅  285·3(甲1534)(破)

修行广里公乘卢利亲,年卅八  174·5(破)

……以修行除……  485·43(破)

上列汉简中的修行,当属于甲渠候官。修行范弘除为尉史,则修行位次在尉史之下。《隶续》十六“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碑阴”题名有门下书佐二人,书佐十五人,修行十九人,干六人,小史二人,《百官志》引《汉官》河南尹有“书佐五十人,修行二百三十人,干、小史二百三十一人”,雒阳令有“官掾史、干、小史二百五十人,书佐九十人,循行二百六十人”。循行即修行,其次序是书佐—修行(循行)—干(幹)—小史。

《论衡·程材篇》曰“一县佐史之材任郡掾史,一郡修行之能堪州从事,然而郡不召佐史,州不取修行者,巧习无害,文少德高也”。此可证修行为郡属巧习无害之小吏。

(17)小史

四月六日驿小史从尉史仲山取麦一石,前后二石,又石,凡三石  562.1(甲2358)(地)

二月甲子日入时,卒宪使不今小史晏  505·6(甲1955)(大)

……□官小史  131·51(地)

前二例中不今亦为邮驿名,小史乃是驿候下的小吏。

《百官志》注引《汉官》河南尹最后有“干、小史二百三十人”;《隶释》九“繁阳令杨君碑阴”列名者百三十四人,小史一人在门下佐之次,列于最后;《隶续》十九“尉氏令郑季宣碑阴”直事小史三人与门下小史一人,列于直事干四人之次,殿居最后;《隶续》十六“北海相景君碑阴”小史二人列于书佐、修行、干之后,居最末。

《汉书·谷永传》曰“永少为长安小史”。《隶释》十二“相府小史夏堪碑”有某曹小史。

以上十七名,大部分见于汉简文书签署(1,3—9,11—13)和属于主文书之吏(2,14,16)。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应是两府的阁下属吏(1—6,9—13,15,16)和候官属吏(6,14,17),一小部分属于县和仓、库、关、驿、传、厩、置的属吏(1,5,6,8,17)。

以上十七类名,(9)属佐(12)府佐(13)给事佐三者,文献、碑刻所未见。

以上大致以秩级和性质为次第叙述。根据文献和汉简,它们的秩品大致可以推定为以下三大类

1.百石吏及百石以上吏 掾、史、属、守属、卒史(关啬夫)

2.斗食吏 令史、啬夫

3.佐史及其它小吏 ①佐、属佐、书佐(以上文书签署)佐史

②府佐、给事佐(以上文书签署)骑吏、假佐

③修行、小史

据汉简,神爵三年益奉以前,百石吏月奉为720钱,斗食吏月奉为600钱,佐史至书佐为600—360,或更少。神爵三年以后,百石吏为1000钱,佐史为900钱。

除上述十七名外,汉简所见尚有以下十名,附述于下。

(18)门令史及府卒·门卒

……门令史□卒张掖……  268·6(甲1418)(地)

府卒卅……  433·20(地)

府卒孙惠以来  74·4(甲456)(地) 张掖都尉致肩水候

六月甲戌门卒同以来  267·1(甲1396)(破) 致甲渠官

二月辛酉门卒赏以来  132·32(破) 居延致

以上门令史见《百官志》太尉下本注,主府门;府卒、门卒当为府门卒,见《汉书·韩延寿传》。甲456之府卒则明白系都尉府卒。

(19)伯史

敢言之诣官伯史史汤草□……  198·6(破)

……省 佰史……  124·25(地)

工、歌人、佰史名 右歌人十九人  511·23(甲2096)(大)

伯史或佰史应为伯使。《宋书·百官志》曰“汉官中有伯使,主为诸官驱使辟路于道陌中,故言伯使”,《通典》职官部引《汉官》所述同,惟“诸官”作“诸候官”。《后汉书·钟离意传》注引“蔡质《汉官仪》曰:尚书郎入直臺中……[给]尚书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伯使、女侍史乃男女侍御之史。汉简伯或作佰。

工歌人应为乐工与歌人。《汉书·韩延寿传》延寿为东郡太守时试骑士,曰“歌者先居射室,望见延寿车,噭咷楚歌”。伯使与歌人,太守府中有之,都尉府或亦有之。

(20)从军工官

张掖郡肩水庾候官 坐从军张工官……  293·7(甲1571)(大)

(21)医

甲渠候长报官医张卿,卿前许为问事,至今未蒙教。 157·28(甲921)(破)

为故第卅六隧长司马章所伤病,医宋昌治饮药,鉼庭隧长罢军主  103·47(甲599)(破)

甲921或当读作“甲渠候长报:官医张卿”,《百官志》引《汉官》有官医之名。

(22)药长

本始五年五月戊辰朔丁丑药长……  577·1(破)

以上三官当为从军之官。《百官志》大长秋下有“中宫药长一人,四百石,本注曰“宦者”,中尉下有“医工长”,本注曰“主选药”。安帝时有药长夏珍,见《后汉书·孙程传》。凡此药长、医工长与汉简所述,应有不同。

(23)射师

……以丁酉令到令居延令武 书言谨案吏除射师茂陵……  290·7(破)此亦从军之官。《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有“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

(24)通问官

……候第廿五隧长安世告……官不催援,举为通问官……  44·17(破)

此通问官,待考。

(25)官狱征事官

……□□子郑安自言持牛车一两……

官狱征事官德  218·48(金)

此简第二行据劳释,今所见照片无此,或在背面。汉世有丞相征事,见《汉书·昭纪》元凤五年及《冯奉世传》。《昭纪》注引《汉仪注》曰“征事比六百石”,与汉简官狱征事官恐不是一事,后者或属于都尉府的。

(26)少使

具鹿脯辨 少使张临谨具上  262·25(破)

此少使疑为县少吏。使字或应释佐,神爵四年成山宫铜渠鈄有斄县“少内佐”。

(27)从史

从史广国  247·36(甲2519)(大)

传 从史成  45·5(甲323)(破)

……长从史史言  124·20(地)

从史霸陵□□  146·68(地)

此从史,待考。

在此附述属吏的尊称。

《汉旧仪》曰“丞相、刺史、侍御史皆称卿,不得言君”。此与汉简不合,汉简各级属吏往往称卿而不名,其例如下:

丞相史王卿  7·7(甲45)(地)

御史李卿  206·2(甲2434)(破)

都吏郑卿  194·17(破)

都吏郝卿  505·19(甲1963)(大)

都吏葛卿  罗布18

仓曹孙卿  279·17(破)

□曹史王卿  495·5+7(甲1868)(大)

兵曹书佐  沙氏684(敦煌T 11)

医张卿  293·7(甲1571)(大)

尉卿治所  270·21(甲1419)(破)

府张卿  236·1(甲1264)

苏卿门下  325·14(甲1684)(破)

第四候长徐卿  285·12(破)

槖他候长章卿  5·11(甲36)(地)

令史王卿  287·15(甲1564)(破)

令史张卿  258·4(破)

尉史李卿  161·12(甲961)(破)

可见自中央丞相史、御史以下,曹吏、府吏、候长及令史、尉史等俱得以卿为其尊称。至于称君之例,则刺史可以称君,而长史、候官亦可,其例如下:

□□刺史杜君  214·37(破)

中旦,长史君行中亭  58·7+254·12(甲1302)(破)

甲渠候任君  85·24(破)

甲渠官□君以平旦入  286·10(破)

甲渠候杨君  229·1+2(破)

故甲渠候杜君掾  3·8(破)

此外,汉人在官衔后通常举名而不系以姓,但汉简所见,诸掾之前则称姓而不名,其例如下:

张掖太守府牛掾在所  157·14(甲916)(破)

肩水府左掾门下  288·16(金)

左掾私印诣肩水候官  506·19(甲2014)(大)

李凤书再拜奏 甲渠苏掾门下  61·26(甲434)(破)

奏甲渠主□范掾   157·10(破)

奉尹掾夫人  74·2(甲455)(地)

诣清塞掾治所杨掾  马氏135

可见太守府和都尉府诸掾,或称其姓而不名如某卿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