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辰

二、时辰

汉代有无以子丑寅卯为十二时之制,清代学者有异说。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古无一日分为十二时”,以为汉代除历书称“加时”外,“若纪事之文无用此者。《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北齐书·南阳王绰传》有景时,午时,景时者丙时也”。因说“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为十二时”。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四“一日十二时始于汉”,说“盖历家记载已用十二支,而民俗犹以夜半、鸡鸣等为候也”。二氏所述,皆有可商。

夜半、鸡鸣等“时称”,见于汉简及《汉书》,乃官文书,非仅民俗所用。用十二支以记时,远在南齐、北齐之前:蒲昌海出土晋简(《流沙坠简》簿书类第二十九简)已有卯时、申时,《庄子·盗跖篇》释文引“《字林》曰:餔,日申时食也”,可以为证。斯坦因在玉门一带地面上检获一简曰“十月一日未时”(马氏166,T.001),然未载出土地点,但此一带出土多东汉简而无晋简,应为东汉晚期物。

汉代关于“加时”及以十二支为时名的,最早见于元、成时记述中,约有以下各事。

1.《汉书·翼奉传》曰“乃正月癸未,日加申,有暴风从西南来”,是初元元年事。传又曰“今白鹤馆以四月乙未,时加于卯,月宿亢灾,与前地震同法”,是初元三年事。《汉书·五行志》曰“(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杜钦对亦曰:日以戊申食,时加未”。志又曰“哀帝建平二年四月乙亥朔……。李寻对曰:今以四月日加辰、已有异,是为中焉”。

2.《史记·历书》的“历术甲子篇”起太初元年至建始四年,当是成帝时褚少孙之辈所附加。其结尾曰“正北冬至加子时,正西加酉时,正南加午时,正东加卯时”。此即《周髀算经》所说“冬至夜半时,北游所极;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由此可证冬至加子时即冬至夜半时。

3.《周髀算经》之成书,据钱宝琮《中国算学史》[9]考证,“大约在刘向《七略》以后,王充《论衡》以前,或为公历纪元左右之书也”[10]。刘朝阳《周髀算经之年代》则以为是始建国元年至章和元年(9—87年)间所作。钱说略早而刘说稍晚。该经曰“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时”。又曰“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阳照三,不复九,东西相当正南方。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阳照九,不复三,东西相当正北方。日出左而入右,南北行。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日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日暑”。《桓谭新论》曰“春秋昼夜欲平,旦日出于卯,正东方;暮日入于酉,正西方”(《晋书·天文志》引)。《论衡·说日篇》曰“今案察五月之时,日出于寅入于戌”。张衡《浑天仪》谓冬至“日出辰,日入申”,夏至“日出寅,日入戌”,春秋分“出卯入酉,日昼行地上,夜行地下”(《全后汉文》卷五十五)。凡此论四时日之出入,皆用十二支辨其方位,而《周髀算经》兼以卦位(参下论汉式)。

4.《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三统历》曰“故三五相包而生天统之正,始施于子半,日萌色赤。地统受之于丑初,日肇化而黄,至丑半,日牙化而白。人统受之于寅初,日孽成而黑,至寅半,日生成而青。天施复于子,地化自丑,毕于辰”。注引“臣瓒曰:谓分十二辰各有上中下,言半谓在中也,又受之于寅初,此谓上也”。丑初,丑半乃一辰分为前后二半,恐非三分。

5.《汉书·王莽传》下曰“天文郎按栻于前,日时加某,莽旋席随斗柄而坐”。

6.《续汉书·五行志》曰“光武建武七年四月丙寅,日有晕抱”,注引“《古今注》曰:时日加卯……,加己皆解也。……建初七年四月丙寅,日加卯,四面有抱”。志又曰“明帝永平三年八月壬申晦,日有蚀之”,注引“《古今注》曰:四年八月丙寅,时加未,日有蚀之”。

7.许慎《说文解字》曰“餔,日加申时食也”。赵晔《吴越春秋》曰“今日甲子,时加于己”,又曰“时加日出”、“时加鸡鸣”、“时加日昳”、“时加禺中”。

以上所述“日加某”“时加某”“日加某之时”“日时加某”“时日加某”以及某(支),是所谓“加时”。《论衡·诘术篇》曰“五行之家,数日亦当以甲乙。甲乙有支干,支干有加时。支干、加时,专比者吉,相贼者凶。……且甲与子专比,昧爽时加寅,寅与甲乙不相贼。”可知十二支加时不但为历家所用,也是五行家所用。《汉书·翼奉传》曰“好律历阴阳之占”,《李寻传》曰“寻独好洪范灾异,又学天文、月令、阴阳”,《五行志》谓谷永以京房《易》占对日食。由此可知“加时”乃汉代历家、天文家、五行家(皆为占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