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烽台的建筑

一、烽台的建筑

凌胡隧坞乙亥己戌,谨罢卒。候长候史传送卫。  沙66(烽41)

一人草涂□内屋上,广丈三尺五寸,长三丈,积四百五尺 沙102(戍27)

二人第人一□□□草涂内屋,广丈三尺五寸,积四百五尺,率人二百二尺五寸沙103

一人马矢涂□内地,广一丈  沙104与109系一片(沙氏无图)沙104长7.7,109长16.5厘米,相加为24.2厘米,正为其它简的长度。

…〔广丈一〕尺,长三尺,积三百三尺  沙109

四人马矢涂□□,长四丈九尺,广六尺,积二百九十四尺 沙105

三人马矢涂□上内地,广七尺,长十丈四,积七百廿八尺 率人二百卌〔二〕尺□□〔七寸〕  沙106

一人马矢涂亭户前地二百七十尺  沙107(戍28)

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廿三尺〔五寸〕 沙108

……三尺,积二百一十二尺  沙110

二人削除亭东面,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  沙111(戍29)

卒王成 主坞户  沙185 以上T6B

户关戊各二  沙606(杂46)

户关二,楼楪四,木椎一,户戊二  506·1(甲1951)

门关戈随,坞户穿  68·109

外坞户下□,内坞户毋一□  68·63

坞陛坏败不作治

户与戊不调利  沙433(戍30) T4B

服胡隧不□符坞户上  沙457(4B)

□积薪东顷第十四隧长房,井坞上北面新伤不补  104·42 B

坞上不验除,不马矢涂  264·32(甲1383)

坠长更生垒亭簿  54·23 A

肩水戍亭二所,下广二丈八尺  54·23 B

长十丈七尺坞

坞高丈四尺五寸,按高六尺,衔□高二尺五寸,任高二丈三尺  175·19 A

□高三丈□  310·15

五凤二年八月辛巳朔乙酉□,甲渠万岁隧成,廼十月戊寅夜堕坞徒伤要有廖,即日视事敢言之。 6·8(甲44)

第三坠(中略)治万岁坞  214·118

由上可知亭台之下有坞,分为内坞、外坞。坞垣高丈四尺馀,故有堕而伤腰者。内外坞的出入口,皆置门户,有卒主之;户有关、戊(牡)以闭之。坞在台下,故上升于亭台有坞陛,《说文》“陛,升高阶也”,“阶,陛也”。台下坞内及坞外亭户前之“地”,皆以马矢涂之;坞内“内屋”则用草涂。《说文》曰:“隖,小障也,一曰庳城也”,《后汉书·马援传》注云:“字林曰坞,小障也,一曰小城,字或作隖。”《后汉书·西羌传》曰“缮作坞候六百一十六所”,“筑冯翊北界坞候五百所”,《马援传》曰“缮城郭,起坞候”,候者即《汉书·武帝纪》注“师古曰: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人镇守,谓之候城,即此障也”。候城或障大于坞而同类。《后汉书·樊凖传》曰“修理坞壁”,《西羌传》曰“于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顺帝纪》永和五年作“坞三百所,置屯兵”。是坞壁即坞,以居兵卒。《后汉书·皇甫规传》曰“覆没营坞”,《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引服虔《通俗文》曰“营居曰坞”。坞为小障,故障壁连称,居延简曰“诣近所亭隧障辟(上下略)”(甲2285)文献称坞见于《后汉书》,然甲44五凤二年简已有坞名,是西汉已有坞。汉简屡称“坞上”,坞上之亭如许慎所释乃是隧而亭下周围坞壁以其内屯兵居屋则称为坞,故万岁隧亦可称为万岁坞,隧长亦可称为坞长:

(上略)肩水金关居延坞长(下略)  15·18

《说文》曰“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亭有楼,从高省丁声”。《释名·释宫室》曰“楼谓牖户之间有射孔楼楼然也。台,持也,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橹,露也,露上无屋覆也”。由此可知台上有楼的整体结构为亭,而台与楼亦分别可以名为亭。汉烽台上有两个附属建筑,一为台上的方屋,一是台旁跳出之橹,《释名》所谓露上无屋者。《汉书·刘屈氂传》师古注云“一说橹,望敌之楼也”,《文选》卷八《上林赋》“泰山为橹”注云“橹望楼”,《广韻·姥部》曰“橹城上守望楼”。汉简称之为候楼或候㯭:

候楼不垂涂img  214·5

堠㯭不堪  214·8(甲1169)

楼楪四  506·1(甲1991)

堠㯭即候橹,《后汉书·袁绍传》注云“候橹者露上无覆屋也”,橹之作㯭,犹舟橹之或作艣。《史记·魏公子传》集解引汉末文颖述烽火之制谓“作高木橹,橹上作桔槔”者即此候橹。候橹亦即候楼,《墨子·备城门篇》曰“三十步置坐候楼,楼出于堞四尺,广三尺,广四尺(两广,一当作长),板周三面,密傅之,覆盖其上”;《通典》卷152引《守拒法》曰“郤敌上建堠楼,以版跳出为橹,与四外烽戍昼夜瞻视”,“城门扇及楼堠以泥涂原备火”。候橹候楼亦名楼橹:《太白阴经》卷四“楼橹,城上建堠楼以板为之跳出为楼橹”(《太平御览》卷336引《卫公兵法》略同);《太平御览》卷336引周迁《舆服杂事》曰“汉世祖造大战车,驾数牛,上设楼橹,置疆塞之外以拒匈奴”,又引韦昭《吴书》曰“楼橹临城”,又引《陶公故事》曰“其城楼橹攻具备设”,则指攻具之车上楼橹(即望楼)。候楼涂img防火,犹《通典》所述之以泥涂厚及《墨子》之密傅之。

唐代烽台之制,详李筌《太白阴经》卷五烽燧台篇(亦见引于《武经总要》前集卷五),《太平御览》卷335李靖《卫公兵法》及《通典》卷152《守拒法》所述略同。《守拒法》曰“烽台于高山四顾险绝处置之,无山亦于孤回平地置,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为凖。台高五丈,下阔二丈,上阔一丈,形圆,上建圆屋覆之。屋径阔一丈六尺,一面跳出三尺,以板为(《太白阴经》有之字)上覆下栈。屋上置突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并以灰(《太白阴经》作石灰)饰其表里。复置柴笼三所,流火绳三条。在台侧近上下用屈膝(《太白阴经》作软梯)梯,上收下乘。屋四壁开觑贼孔及安视(《太白阴经》作置)火筒”。

此唐制于汉制有同有异,试分别言之。(1)台高,《墨子·杂守篇》“筑邮亭者圜之,高三丈以上”。《通典》述唐制台高五丈,不能视作定制,因地势高下任便而有所异。王氏引敦煌汉简亭“高五丈二尺”以为相当于《通典》的台高五丈,是不恰当的。汉尺(约23.3厘米)小于唐尺(约30厘米),二者既不可比拟,而同为汉代的烽台亦有高下之差别。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所记敦煌西北汉烽台高度,自4米至7.7米(汉三丈三尺半)不等,(斯氏《行记》所记略同),而唐烽台若为唐五丈(约15米)则高于汉制。汉烽台高下既不一,故其宽亦不一,自4.5—8.0米不等,但大率皆上窄而下宽,其横剖面大率作四方形。(2)台上屋,唐制为圆屋,汉制多为正方形屋,如《杂记》所记T14A(2.6×2.6米),T23E(2.9×2.9 ×1米)。又所记T 25(沙石墩),高为7.6米,台基每面为7.6米,台上方屋四面各为4.5米,台南有垣;其长度,东垣24.7,南垣25.5,西垣28.4,东垣距台东南角8.4,西垣距台西南角10.7米。案此即坞。斯氏记此台谓台高20英尺(=6.1米),台上屋高残存约12英尺(=3.6米),门向南,小屋四围有土坯垒成的矮垣,阶在西,尚残存阶梯栈孔(Ruins of Desert Cathay下册P.46,fig 162)。又记T9高20英尺,台顶屋已坍塌,有土坯矮垣(同上P.93,fig 170)。(3)堠楼即台旁以栈木伸出,上铺木板的木橹,三面围板,夏日上有覆盖。居延简守御器簿中之“楼楪四”,当为楼板,三为围板,一为底板。《方言》卷五床,其上版“卫之北郊赵魏之间谓之牒”,《广雅·释器》“牒,版也”,楪即牒版。木橹上置img干,故居延简(104·42 A)曰“蓬干展置毋蓋”。堠楼常需涂img,故居延简(214·5)曰“候楼不垂涂img,又曰“烽火□□上盖img不鲜明”(104·24)。(4)坞陛,即升降之阶级,汉制多为土阶[1]或以栈木为之。《通典》所说“屈膝梯”《太白阴经》作“软梯”,则是木梯或绳梯。(5)觑贼孔及视火筒,《通典》所述,《太白阴经》作“四壁开孔望贼及安置火筒”,火筒似不如视火筒为胜。因台顶方屋四壁开孔,所以望贼情烽火,并非放烟的火筒。汉制或亦有之,居延简曰:“洞皆毋肩冒”(214·5)或为视火筒。(6)灶,《墨子·号令篇》曰“按一鼓,聋灶”,汉烽台上有灶一具而已。劳曰“今从汉代烽台之制察之,凡现存诸烽台,其上常有灶口,灶即在台顶,上施烟突。其较完整者,灶突尚黔,以草燔其中尚可以孤烟直上也”(考证上28)。唐制台上下各三灶。敦煌T6B烽台,据斯氏所作平面图(《行纪》下册145页,附图184),在坞内东北角有炉灶一所,此或为炊饭取暖之灶,不是放烟所用。(7)内屋,居延简所谓内屋,作长方形(约3×7米),应是坞内戍卒居住之屋,后汉坞称营居,所以屯兵,必有居室[2]。唐制未见记录。(8)坞壁,居延简记坞长十丈七尺(=24米),坞高丈四尺(=3.26米),其尺度约相当于T 25的一边,其高度则同于《墨子·备城门篇》“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令各可以自闭”。唐制不详,台“下置羊马城”。

汉代一个烽台的布局及其尺度,可利用敦煌简所记和烽台实侧图[3]相比较。沙98—101记作墼,沙102—111记涂治坞亭,凡此皆即沙66所谓“凌胡坞乙亥已成,”诸简同出于T6B,乃凌胡隧所在。斯氏曾作了T6B的平面图,附有比例尺。应用此图和简文,受到三种限制:(1)图太整齐,恐不甚正确;(2)简所记乃某一戍卒涂墁的总计,所述广、长可能只是所涂墁的建筑物的某一部分;(3)图是烽台最后留存的尺度,中间应有修改。但我们试为比拟如下(单位米,先列图中尺度,次列简文尺度):

1.亭 底部6.40×6.40 亭东面广1.4丈、高5.2丈=3.26×12.11高4.87(沙111)

2.东屋 内部3.65×5.18(包括墙厚度,南北长7.01)内屋上广1.35丈、长3丈=3.13×6.99(沙102,103)

3.户内地 2.74×6.1 口内地广1.1丈、长3丈=2.56×6.9(沙104+109)

4.□□长4.9丈、广6丈=11.41×1.39(沙105)

5.□上内地,广7丈、长10.4丈=1.63×24.23(沙106)

6.亭户前地270(平方)尺

7.高4.2丈、广1.6丈=9.78×3.72(沙108)

“亭东面”高五丈二即12.11米,而此台下基宽6.4米,其高度残存4.87米,按一般烽台的高度往往近于台基宽度,所以它最高只能是六、七米。然则12.11高度应包括台上的楼,可证明所谓“亭”是指楼和台而言的。沙108高四丈二、广丈六似指亭的别一面。凡此广丈四、丈六都是某一戍卒所涂亭面的一部分。此亭台下广6.40米,折汉尺约为二丈匕尺四寸,而居延简曰“肩水戍亭二所下广二丈八尺”(54.23 B),此下广二丈八尺(6.52米)应指台基,则所谓亭即台与楼。王国维《流沙坠简考释》根据戍役类29简(即沙111)的亭高五丈二尺也认为此“亭即烽燧台”,他的判断是对的而论据是错误的:第一,他据《通典》所述唐烽台高五丈为证,不知汉、唐丈尺不同;第二,他以为亭即烽台之台,而简所指乃包括台上的楼的高度。

“内屋”当指东面大屋,此屋内面积为3.65×5.18米,但南北长径若包括墙厚度则为7米。简言“内屋上”6.99米当指屋上平顶的长径,正相符合。又内屋之西,内坞西南角一室有炕占有其半,亦是一住室,简文未及。

内屋之西,坞户内狭长之地,广为0.61米,南北长在2.74米以内,近于简“□内地广一丈一尺长三丈”=2.56×0.69米。但此门道之南、内屋之西一长方形地,其东西为2.74米。亦近于一丈一尺而稍长。

内坞四垣,南与北各为8.53米,西为7.92米,东为7米。简文“□□长四丈九尺(11.41米)广六尺”“□上内地广七尺长十丈四”(24.23米),其长不能容于内坞,似乎皆指外坞内地。

亭户前地270尺,乃是平方尺,当在坞外。

汉烽台以马矢涂地,以草涂屋,以白土涂屋。

……长单威,六月癸未受檄载img,以己丑到……  173·3(甲976)

第廿五坠长张奉世 六月癸未受檄img,以己丑到imgimg十五石  173·23+173·10(甲975)

《说文》“垩,白涂也”,《释名·释宫室》垩,亚也次也,先泥之,次以白灰饰之也,“《尔雅·释宫》墙谓之垩”注“白饰墙也”。以上均释垩为白灰饰之,即汉简之“涂img”。但载img,得img十五石之img乃是名词,乃指白灰。《文选·子虚赋》“其土则丹青赭垩”注引张揖、《穀梁》庄廿三释文并谓“垩,白上也”,《西山经》“大次之山,其阳多垩”注“垩似土色甚白”。可知垩乃天然的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