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表与朔闰表
史书之有年表,创自太史公。先汉有编年史的《春秋》、《纪年》、《秦记》,有记世系的《世》、《世本》、《帝系》、《古纪世本》和记世谥的《世谱》、《谱牒》,有记年代的《牒记》、《春秋历》。《史记》十表,可分为三类。一曰世表,《三代世表》叙曰“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牒……。于是以《五帝系牒》、《尚书》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自序》曰“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二曰年表,《十二诸侯年表》叙曰“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谱牒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自序》曰“《春秋》有所不纪,而谱牒经略,……作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叙曰“太史公读《秦记》……。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自序》曰“汉兴已来,至于太初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三曰月表,《秦楚之际月表》叙曰“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自序》曰“……八年之间,天下三嬗,事繁变众,故详著秦、楚之际月表。”《史记》十表,除世表、月表各一外,春秋、六国与汉六表皆称年表,以年系事。《汉书》七表,专述汉事,虽依年世排比先后,而无年表之称。其中《百官公卿表》先叙官职沿革,次分年列三公九卿姓名及迁、免、死年月,三公则并记日;其直栏以年为经,横行以官为纬。如此,虽间具月份和日序干支,横加阑隔,只能成为年表,未为月表。
根据《春秋》及《左传》所记日食和年、月、日序干支是可以试编为分月的朔闰表的,如顾栋高仿杜预《春秋长历》所作《春秋朔闰表》。但因所依据材料,究不全备,故其所谱未可确信。两汉历制更革,史有明文,而《汉书》所载年、月、日序干支较多,用以复原汉代朔闰表,较易着手。司马光《资治通鉴目录》所载宋刘羲叟《长历》,断自汉高元年;其后汪曰桢《历代长术辑要》和张其翻《两汉朔闰表》有所更订,陈垣据汪表以入《二十史朔闰表》。刘、汪、张表皆用历术推步,间亦采用《汉书》纪、志以为佐证,虽已接近于当时施行的历谱,仍然只是推算,尚待实录的证明。所谓实录的证明,至少可分两类:一类是两汉文献资料,主要为两《汉书》中纪、志、表、传的年、月、日;一类是出土两汉实物,主要为河西四郡戍所中的两汉官文书木简,以及其它金、石铭刻文字。文献资料由于传抄、重印,月名和日序干支稍有讹误。
出土汉简所记年、月、日对于重构汉代朔闰表,较之《汉书》更为有用:一由于它们是当时的官文书,未经传抄,虽亦偶有书写之误,究属少数;二由于它们记年、月、日法更为完整、固定。汉简记日法大致分为五类:(1)“大始元年十二月辛丑朔戊午”,即十二月十八日,月首初一为辛丑;(2)“大始二年二月庚寅”,是年二月庚午朔,庚寅为二十一日;(3)“征和四年二月十五日”,是年二月乙未朔,十五日为己酉;(4)“元康五年五月二日壬子”,则朔旦为辛亥;(5)“永元五年七月壬戌朔二日癸亥”,既注朔旦,又记日数及日序干支,乃东汉之制。(1)(2)两类为汉简所常用,而班固《汉书》除《五行志》于日食记朔晦外,其它记事则采用(2),《后汉书》亦如此。汉简于月名与日序之间附著朔旦,对于后世查考有两种方便:一由于标示朔日干支则记日干支的序次自明,如十二月辛丑朔,则戊午必为是月第十八日;二由于十二月辛丑朔可以相当地限定于太始二年,因为在此百年内只有本始四年和永光五年是十二月辛丑朔,而二年十二月辛丑朔者仅此而已。汉简称闰月而不作闰几月,然而由于记朔日则所闰何月可明,如“甘露元年闰月乙未朔”则可推定为闰五月。凡此于月、日之间介以朔旦的方法,是自汉初以迄东汉在官文书上的固有形式。《史记·三王世家》记封三王诏书“六年四月戊寅朔癸卯”“四月二十八日乙巳”,此是武帝元狩六年事。东汉碑刻:如《孔庙置守庙百石孔龢碑》曰“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二十七日壬寅”“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鲁相史晨祠孔庙奏略》曰“建宁二年三月癸卯朔七日己酉”,《樊毅复华下民租田口算碑》曰“光和二年十二月庚午朔十二日壬午”,《无极山碑》曰“光和四年八月辛酉朔十七日丁丑”(以上四碑所记是诏书);《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作关城颂》曰“永寿四年八月甲戌朔十二日乙酉”,《薌他君石祠堂记》[1]曰“永兴二年七月戊辰朔二十七日甲午”。凡此皆于月、日之间加了朔旦和日数,较西汉制更进一步。西汉诏书如居延简10·33(甲96)曰“元康五年二月癸丑朔癸亥御史大夫吉下丞相”,月、朔、日之间未有日数。然两汉官文书于月、日之间例必标示朔旦,两《汉书》都加删除。《汉书》于诏书但举月名,而《后汉书》则保存日序干支。《后汉书·隗嚣传》移檄告郡国文曰“汉复元年七月己酉朔己巳”,则仍西汉之制。《文选·陈琳檄吴将校文》曰“年月朔日子”,《宋书·礼志》曰“年月朔日甲子尚书令某甲下”,皆承汉式。
汉简时代,大致集中于西汉武帝末至东汉建武约百五十年间,亦有较少的东汉简。因此,它和《史记》所记载者少有关系,而与《汉书》所录时代相同。假使将汉简、《汉书》的年、月、日序更多的交错综缀,则对于复原汉代朔闰,更为有据。为此,除《纪》、《五行志》和《天文志》以外,我们若尽量引用《汉书》七表中的五表,既可以充实年历表的空白而得到更多的检验资料,而且借此校正了纪、志与表以及表与表之间的歧异,而这些少数的歧异,只是月名和干支因传钞而讹误的结果。因此得以校正《汉书》月、日的错误,有可能改变《百官表》为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