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郡及居延沿革

三、西海郡及居延沿革

居延海既有南海之称,而汉末于此建置西海郡。

《续汉书·郡国志》曰“张掖居延属国,户一千五百六十,口四千七百三十三”。刘昭补注云“献帝建安末(219年)立为西海郡”。“建安末”应为建安初(196年)之误,《晋书·地理志》曰“西海郡。故属张掖,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武威太守张雅请置。统县一,户二千五百。居延。泽在东南,《尚书》所谓流沙也”。《续汉书·百官志》补注引《献帝起居注》建安十八年复禹贡九州,雍州部已有西海郡,可以为证。东晋郭璞注《海内西经》云“今西海居延泽”,西海即西海郡。《魏书·蠕蠕传》正光二年(521年)录尚书事王雍等奏曰“敦煌北、西海郡即汉、晋旧鄣,二处宽平……。婆罗门宜置西海郡……婆罗门居于西海”。《魏书·袁翻传》曰“其婆罗门,请修西海故城以安处之。西海郡本属凉州,今在酒泉直北、张掖西北千二百里,去高车所住金山一千余里,正是北虏往来之冲要,汉家行军之旧道”。此所记西海郡方位在酒泉直北、张掖西北一千二百里,应在今嘎顺淖尔之西,与唐代《括地志》所记居延城在张掖县东北一千五百三十里不相符合。如此,西海似有可能指居延海(南海)西北的大泽。但后魏郦道元所注《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篇》曰“流沙……在西海郡北”,则西海郡仍应在居延。居延海在东汉末以前或称为南海,至西汉末或有西海之称。

居延的西海郡与新莽和和帝时一度置立,旋即废除的“西海郡”不同。王莽于元始四年(4年)置西海郡,见《汉书·平纪》和《王莽传》;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因曹凤奏请修复西海郡,见《后汉书·和帝纪》和《西羌传》。此两度所立,皆在金城郡,其西海是指今日的青海。但王莽时的居延,不属于张掖郡而属于酒泉郡,并且改了名。《汉书·地理志》,王莽时酒泉曰辅平,居延曰居成,居延汉简(156·4)曰“为辅平属居成”,可证。东汉时,居成改回居延,仍属张掖郡。《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六年(73年)“驸马都尉耿秉出居延……伐北匈奴”,则当时居延屯戍不废。安帝时(107—125年),居延属国别领一城,即居延,见《续汉书·郡国志》注。献帝兴平二年(195年)置为西海郡。续汉志所记户一千五百六十,至晋志增至二千五百。

晋、唐之间,此地仍为西海郡。前凉时,“建威将军西海太守张肃,寔叔父也”,见《晋书·张轨传》。《通鉴》卷一〇四晋太元五年(380年)“坚赦济不诛,徙凉州之西海郡”。后凉时,“吕光之王河西也,西海太守王祯叛”,见《晋书·艺术》;又《晋书·吕光载记》曰“徙西海郡人于诸郡”。西凉时,李翻弟豫“位西海太守”,见《北史·序传》。北魏正光二年(521年)迁蠕蠕于西海故城,见前引《魏书》。郦道元(—527年)《水经注》中有西海郡。

唐天宝二载(743年)甘州张掖郡删丹县置宁寇军,《新唐书·地理志》谓“军东北有居延海”。此军所在,恐已非居延故城而是黑城。《蒙古游牧记》说“大历中(766—779年)陷于吐蕃”;又说“宋景德中(1004—1007年)地属西夏,曰威福军”。《太平寰宇记》甘州有居延县,元代亦集乃城,即今黑城故址,亦集乃路及总管府治此,《元史·地理志》曰“亦集乃路在廿州东北一千五百里,城东北有大泽,西北俱接沙碛,乃汉之西海郡居延故城。夏国尝立威福军,元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内附,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立总管府”。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黑城试掘,曾获元代文书、遗物甚多。志谓此城即汉居延城,是不可信据的,此故城当是唐代的宁寇军,不是汉筑。明洪武五年(1372年)冯胜至兰州,遣副将傅友德前驱,再败元兵,下亦集乃路,见《明史》。是亦集乃路见存凡百五十余年。清初以来属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解放前属宁夏省,今属内蒙古自治区。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初稿,一九六五年二月改作。

[1]居延汉简(334·33)“骊靬万岁里公乘儿仓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剑一,己入,牛车一两”。(金关出土)

[2]《通鉴》汉纪十一元狩二年注云“(武)帝开置居延县。属张掖郡,使路博德筑遮虏障于其北”。此谓遮虏障于居延县北,较为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