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都尉考
《百官表》曰“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改名都尉”。又曰“关都尉,秦官;农都尉、属国都尉皆武帝初置”。又典属国下曰“武帝元狩三(应作二)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汉旧仪》曰“边郡……置部都尉、千人、司马、候、农都尉,皆不治民”。《百官志》注引《汉官仪》同,惟“部都尉”作“部尉”[1],《汉书·咸宣传》称“诸部都尉”。《百官志》曰“典兵禁,备盗贼,景帝更名都尉。武帝又置三辅都尉各一人,讥出入;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又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中兴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典兵禁”之前,应有一“尉”字,《后汉书·桓帝纪》注引《汉官仪》曰“秦郡有尉一人,典兵禁,捕盗贼,景帝更名都尉,建武七年省,惟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志当本此。
以上所述,可分别为都尉(部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关都尉四种。此诸种都尉见于《汉书·地理志》者约如以下所述。
京兆尹
补 京辅都尉 《百官表》中尉下有“左、右、京辅都尉”;主爵都尉下曰“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元鼎四年,更置二辅都尉。”左辅、右辅、京兆三都尉,合称三辅都尉,《史记·酷吏传》作“诸辅都尉”。居延简甲1933曰“比三辅”,《张敞传》曰“吏追捕有功效者,愿得一切比三辅尤异”。
左冯翊 高陵,左辅都尉治。
右扶风 郿,右辅都尉治。
弘农郡
补 弘农都尉 《汉书·高纪》元年“可急使守函谷关”,注引“文颖曰是时关在弘农衡岭”;《汉书·武纪》元鼎“三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太初四年“徙弘农都尉治武关”。《封泥考略》4·30有“弘农都尉章”。
河东郡
补 河东都尉 见《史记·酷吏传》周阳由传,《汉书·薛宣传》。
太原郡 广武,都尉治。
上党郡
河内郡
补 河内都尉 《史记·酷吏传》义纵“迁为河内都尉”。
河南郡
补 河南都尉 《汉书·酷吏传》田广明“功次迁河南都尉”,居延汉简甲918建昭二年简有河南都尉。
东郡 东阿,都尉治。
陈留郡 外黄,都尉治。
颍川郡
汝南郡 王莽时“分为赏都尉”女阴,都尉治。都尉见《成纪》。
南阳郡 邓,都尉治。
南郡 夷陵,都尉治。《封泥考略》4·30,3·31有“南郡都尉章”。
江夏郡
庐江郡
九江郡 历阳,都尉治。
山阳郡 单父,都尉治。
济阴郡
沛郡 蕲,都尉治。
魏郡 魏,都尉治。
鉅鹿郡 下曲阳,都尉治。《封泥考略》4·31有“鉅鹿都尉章”。
常山郡 南行唐,都尉治。
清河郡 贝丘,都尉治。《封泥考略》4·32有“清河都尉章”。
涿郡 安平,都尉治。
勃海郡 高成,都尉治。
平原郡 乐陵,都尉治。《封泥考略》4·32,43·3有“平原都尉章”。
千乘郡 蓼城,都尉治。
济南郡 于陵,都尉治。
泰山郡 卢,都尉治。
齐郡
北海郡
东莱郡
琅邪郡 姑幕,都尉治。《齐鲁封泥集存》22·2有“琅邪都尉章”。
东海郡 费,都尉治。
临淮郡 盱眙,都尉治。
会稽郡 钱唐,西部都尉治。
回浦,南部都尉治。《封泥考略》4·33有“会稽都尉章”则是郡都尉。
补 东部都尉 《汉书·扬雄传·解嘲》曰“东南一尉”,注引“孟康曰会稽东部都尉也”。《太平御览》卷二四一引“《临江记》曰汉元鼎五年立都尉府于候官,以镇抚二粤,所谓东南一尉也”。《三国志·吴志·虞翻传》注云“元鼎五年除东越,因以其地为治,并属于此,而立东部都尉,后徙章安,阳朔元年又徙治鄞,或有寇害,复徙句章”。《越绝书》卷二曰“汉文帝前九年,会稽并故鄣郡,太守治鄣,都尉治山阴;前十六年,太守治吴郡,都尉治钱唐”。《后汉书·顺帝纪》阳嘉元年海贼“攻会稽东部都尉”。《宋书·州郡志》曰”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前汉都尉治鄞”。《吴志·虞翻传》曰“到东部候官,候官长闭城不受”,候官长即候,候官即《续汉书·郡国志》会稽郡之“东部候国”,国应作官,参王先谦《集解》。
丹扬郡 歙,都尉治。
豫章郡 新淦,都尉治。补注引《名胜志》云“清江县有清江镇,镇北有汉都尉城”。
桂阳郡
武陵郡
零陵郡
汉中郡 褒中,都尉治汉阳乡。《元和郡县志》“汉阳关,在褒中县北九十里,汉都尉治”。
广汉郡 绵竹,都尉治。《齐鲁封泥集存》22·3有“广汉都尉章”。
阴平道,北部都尉治。(东汉改为广汉属国都尉。)
蜀郡
补 西部都尉、北部都尉 《后汉书·西南夷传》曰“元鼎六年以为沈黎郡;至天汉四年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以为汶山郡……宣帝乃省并蜀郡,为北部都尉”。《续汉书·郡国志》“广汉属国都尉”注云“故北部都尉,属蜀郡”;蜀郡属国注云“故属西部都尉”,领汉嘉(故青衣,阳嘉二年改)、旄牛等四城。《两汉金石记》十一“曹全碑”有蜀郡西部都尉。《封泥考略》4·34,35有“蜀郡都尉章”
犍为郡 汉阳,都尉治,山阖谷。
越巂郡 定苲,都尉治。
益州郡
样柯郡 夜郎,都尉治。
进桑,南部都尉治,有关。
巴郡 鱼复,江关都尉治。
武都郡
陇西郡 临洮,南部都尉治。
金城郡
补 [金城]都尉 《河水注》曰“湟水又东南径小晋兴城北,故都尉治,阚骃曰允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也”。广武都尉《河水注》曰“湟水又东径枝阳县……又东南径广武城西,故广武都尉治”。
西部都尉 《赵充国传》曰“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注引“孟康曰在金城”。《后汉书·西羌传》和帝时曹凤“为金城西部都尉”。见《两汉金石记》十一“曹全碑”。治龙支,详“汉武边塞考略”。
护羌校尉 详“汉武边塞考略”。
天水郡 勇士,属国都尉治满福。
豲道,骑都尉治密艾亭。
武威郡 休屠,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
张掖郡 日勒,都尉治泽索谷。
番和,农都尉治。
居延,都尉治。
补 肩水都尉 见居延汉简,《盐铁论·复大篇》作扇水都尉张掖居延都尉,见《两汉金石记》十一“曹全碑”。
张掖属国都尉 《汉书·匈奴传》昭帝时“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属国都尉郭忠封成安侯”。《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曰“成安严侯郭忠,以张掖属国都尉匈奴入寇与战、斩黎汙王,侯七百二十四户。(元凤)三年二月癸丑封”。《续汉书·郡国志》张掖属国注云“武帝置属国都尉”,《两汉金石记》十一曹全碑有“张掖属国都尉丞”。
居延属国都尉 见居延汉简(216·1=甲1199;65·18)。
张掖都尉 见居延汉简(54·25=甲386,74·4=甲456,103·17=甲595;54·25,74·4),或即治于日勒之都尉,乃郡都尉。
张掖农都尉 见居延汉简(4·1=甲11),或即治于番和之农都尉。《汉印文字征》3·6有王莽时的“设屏农都尉”,即此。
居延农都尉 见居延汉简(65·18)。
酒泉郡 会水,北部都尉治偃前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
乾齐,西部都尉治西部障。
敦煌郡 敦煌,中部都尉治步广候官。
广至,宜禾都尉治昆仑障。
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
安定郡 参䜌,主骑都尉治。
三水,属国都尉治。
北地郡 富平,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
补 上河农都尉 《汉书·叙传》班况“积劳至上河农都尉”,《冯奉世传》阳朔中,“参擢为上河农都尉”,《河水注》曰“又北径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云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又北径典农城东,俗名为吕城,皆冯参所屯”。
上郡 匈归都尉治塞外匈归障。
高望,北部都尉治。
龟兹,属国都尉治。
望松,北部都尉治。(案一郡二北部,其中之一必西字之误。)
西河郡 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龙埤是。
美稷,属国都尉治。
增山,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
虎猛,西部都尉治。
朔方郡 西部都尉治窳浑。
渠搜,中部都尉治。
广牧,东部都尉治。
五原郡 东部都尉治稒阳。
蒲泽,属国都尉治。
成宜,中部都尉治原高,西部都尉治田辟。
补 受降都尉 《酷吏传》治塞外受降城。
云中郡 陶林,东部都尉治。
桢陵,西部都尉治。
北舆,中部都尉治。
定襄郡 武进,西部都尉治。
武皋,中部都尉治。
武要,东部都尉治。
雁门郡 沃阳,西部都尉治。《河水注》曰“县北十里有都尉城,地理志曰西部都尉治者也,
北俗谓之阿养城”。
平城,东部都尉治。
代郡 高柳,西部都尉治。
马城,东部都尉治。
且如,中部都尉治。
上谷郡 宁,西部都尉治。
女祁,东部都尉治。
渔阳郡 要阳,都尉治。
右北平 赘,都尉治。
辽西郡 柳城,西部都尉治。
交黎,东部都尉治。
辽东郡 无虑,西部都尉治。
候城,中部都尉治。《后汉书·陈禅传》为玄菟候城障尉。
武次,东部都尉治。
玄菟郡
乐浪郡 昭明,南部都尉治。
不而,东部都尉治。
南海郡
郁林郡 领方,都尉治。
苍梧郡
交趾郡 麊泠,都尉治。
合浦郡 朱卢,都尉治。
九真郡 无切,都尉治。
日南郡
以上共八十三郡,志记九十六都尉于五十九郡;其未记都尉之二十四郡,据《汉书》纪、传、表及其它文献可以补足者七郡,无可补者十七郡。此外,有先为郡、后为国者,志不载其都尉而见于列传的,有以下诸例:
淮阳都尉 《史记·酷吏传》曰“尹齐亦以淮阳都尉病死”。
广平都尉 同上曰王温舒“迁至广平都尉”。
大河都尉 《汉书·韦玄成传》曰“迁大河都尉”;《地理志》曰“东平国……武帝元鼎元年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为东平国”。《封泥考略》卷四有大河都尉章
盖诸侯国不设都尉,《百官表》诸侯王下曰“中尉如郡都尉”。
《地理志》所载九十余都尉,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类:(1)部都尉,(2)郡都尉,(3)属国都尉,(4)农都尉,(5)关都尉,(6)骑都尉,(7)三辅都尉。(1)—(4)占数最多;(5)一(7)为数少,而且是一些特种性质的都尉。兹分别述之如次。
《地理志》所载,凡是一郡只有一都尉而在县名下注“都尉治”的共三十三郡,这些都是郡都尉。举见于《汉书》之例证如下:
东郡 东阿,都尉治 《吾丘寿王传》、《翟义传》均有东郡都尉
汝南郡 女阴,都尉治 《成纪》有汝南都尉
南阳郡 邓,都尉治 《翟义传》有南阳都尉
济南郡 于陵,都尉治 《宁成传》有济南都尉
汉中郡 褒中,都尉治汉阳乡 《艺文志》有汉中都尉丞
清河郡 贝丘,都尉治 《沟洫志》有清河都尉
泰山郡 卢,都尉治 《韦玄成传》有泰山都尉
凡一郡而有一以上都尉者,其单称都尉者应是郡都尉,如武威郡休屠下曰“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但张掖郡除农都尉外,尚有“居延,都尉治;日勒,都尉治泽索谷”,二者中何者为郡都尉?《郡国志》以居延属国为故郡都尉,是不对的。因为西汉简中,已有“张掖居延都尉”、“居延属国都尉”和“张掖都尉”,则“张掖都尉”应是治于日勒县泽索谷的郡都尉,不是居延都尉。《史记·大宛传》太初三年“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集解引或说以为“置二部都尉”,是正确的,因休屠为北部都尉所治,乃是部都尉。《汉书·匈奴传》绥和中夏侯藩说单于曰“窃见匈奴斗入汉地,直张掖郡,汉三都尉居塞上,士卒数百人”,王先谦补注以为三都尉是居延、日勒都尉和番和农都尉。成帝时汉简已有肩水都尉,故三都尉应有肩水而去番和。《汉书·赵充国传》谓“日勒皆当北塞”。
据《地理志》所列,大致说来,凡一郡只有一都尉(郡都尉)的俱属内部,而边郡则多有二或二以上的都尉。北边边塞西自敦煌、东至乐浪凡二十一边郡,它们的都尉数字如下:敦煌四(中部,宜禾,玉门关,阳关);酒泉三(北、东、中部);张掖三(居延,日勒,番和农);武威二(郡,北部);金城无;陇西一(南部);天水二(骑,属国);安定二(主骑、属国);北地二(北部,浑怀);上郡四(匈归,北部,属国,北部);西河四(属国,南、北、西部);朔方三(西、中、东部);五原四(中、西、东部,属国);云中三(西、东、中部);定襄三(西、中、东部);雁门二(西、东部);代郡三(西、东、中部);上谷二(西、东部);辽西二(西、东部);辽东三(西、中、东部);乐浪二(南、东部)。
上述二十一边郡的都尉,少部分是属国、骑、农都尉和郡都尉,大部分是称为某东、西、南、北、中部都尉的,就是《汉旧仪》所说边郡的“部都尉”,《汉书·咸宣传》的“诸部都尉”。居延汉简232·19(甲1261)曰“东部北部塞”,可知塞也是以方位分部的。这些都尉,就其处于塞墙的方位而说,有在塞外的,《汉书》所记如下:
《地理志》 北地郡,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
上郡,匈归都尉治塞外匈归障
西河郡,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龙埤是
《李陵传》 “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
《酷吏传》 “出塞,至受降城,受降都尉前死”
《叙传》 “上乃出放为边都尉”
塞外都尉治于一条边墙外的孤立的城障内。《地理志》上郡、西河郡塞外都尉都记于郡名下,朔方郡“西部都尉治窳浑”,不记于县名下而记于郡名下,也由于它是塞外之故。至于其他凡称东、西、南、北、中部的都尉,都是塞上的“诸部都尉”,沿塞墙而设,但不称某部者如张掖郡的居延、肩水都尉,敦煌郡的玉门都尉,就其设于塞上而言,也应属于塞上的部都尉,西南徼的蜀、广汉、牂柯三郡和东南会稽郡,也有一以上的都尉,其中也有称部都尉的。称为部都尉的,虽通常在塞上,也间有在塞外的,如西河郡南部都尉,可知二者分别也不是很严。
《地理志》所记农都尉仅一见,据《汉书》可补上河农都尉,据汉简可补居延农都尉。《百官志》曰“边郡置农都尉”,则应不止张掖、北地两郡有之。居延汉简214·30(甲1175)曰“[敦煌]以东至西河十一农都尉官”。此简是西汉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所下诏书,十一农都尉当指北边塞敦煌以东至西河十一郡,即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西河等相连接的十一郡。十一郡中,张掖、北地有农都尉,其它九郡亦应有之,志失载。
汉武帝以前,已有属国之官,《汉书·文纪》曰“属国悍为将屯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传》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浑邪王来降,“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汉书·武纪》谓“置五属国以处之”,《百官表》误作元狩三年。《汉书·宣纪》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置西河、北地属国以处匈奴降者”。金城、北地两属国,《地理志》失载,而张掖郡两属国则见录于《续汉书·郡国志》:
张掖属国 武帝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安帝时,别领五城。……候官,左骑千人[官],司马官,千人官。
张掖居延属国 故郡都尉,安帝时别领一郡(城字之误)。……居延,有居延泽,古流沙。献帝建安末立为西海郡。
此二属国,置于武帝时,《汉书·匈奴传》述昭帝时匈奴“入日勒、屋兰、番和,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当指张掖属国都尉。“左骑千人官”,据《郡国志》武威郡下“左骑千人官”,应补官字。今本既遗“官”字,又将“左骑”与“千人”分隔为二,中空一格,以求符合于五城之数,是不对的;四官加都尉官为五城。
元狩二年在河南地所置五属国,应在河套之内,所属边五郡有不同之说。《史记·卫将军骠骑传》正义以为“五郡谓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并是故塞外,又在北海西南”。《通鑑》汉纪十一胡注略同。《通典》以为“安定、上郡、天水、西河、五原为五属国”。陈汉章《缀学堂初稿》卷二“汉置五属国考”以为陇西、北地、上郡、西河、五原。据《宣纪》,西河、北地两属国置于五凤三年,不当在五属国之列。边五郡在故塞外、河南地的只有五原、上郡、安定、天水四郡,而此四郡皆有属国都尉。[2]据《地理志》,安定郡置于元鼎三年,当是从陇西或北地析出者。今亦此四郡属国都尉当五属国,但亦有疑问。上郡属国都尉治龟兹,师古注云“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故以名云”。《汉书·冯奉世传》记元帝初“上郡属国归义降胡万余人反去”。上郡匈归都尉治塞外匈归障,师古注云“匈归者言匈奴归附”,此在塞外,可能为五属国之一而不以属国名。北地郡亦有属国,其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似亦同此类。
据以上所述,则西汉的属国都尉与属国约有以下各项。
(1)—(4)河南五属国 元狩二年置 (据《武纪》)
天水郡 勇士,属国都尉治满福
安定郡 三水,属国都尉治
上郡 龟兹,属国都尉治
五原郡 蒱泽,属国都尉治 (以上《地理志》)
(5)张掖居延属国都尉 征和三年以前置 (据汉简)
居延汉简148·1+148·42(甲838+839)是征和三年简,出土弱水下游,是时已有属国。居延汉简65·18是昭末宣初简有居延属国都尉。
(6)张掖属国都尉 武帝时置 (据《郡国志》)
居延汉简53·8(甲370)有张掖属国,《汉书·匈奴传》昭帝元凤时有张掖属国都尉。《汉书·赵充国传》曰“入穷水塞,南抵属国”,或即张掖属国。
(7)金城属国 神爵二年置 (据《宣纪》)
(8)西河属国 五凤三年置 (据《宣纪》)
《地理志》西河郡“美稷,属国都尉治”。《汉书·冯奉世传》曰“初昭(应作宣)帝末,西河属国胡伊酋若王亦将众数千人叛”。
(9)北地属国 五凤三年置 (据《宣纪》)
以上九个属国,除金城、北地外,都设都尉。《汉书·百官公卿表》曰“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则凡属国必有都尉。但东汉之制,似稍不同。《续汉书·百官志》谓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续汉书·百官志》曰:“其属国都尉。属国,分郡离远县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又曰:“安帝又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此六属国抄列于下:
(1)广汉属国都尉 注云“故北部都尉,属广汉郡,安帝时以为属国都尉,别领三城”。《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二年“广汉塞外参狼羌降,分广汉北部为属国都尉”。《金索》五有“广汉蜀国都尉章”,《隶释》九有熹平二年“广汉属国候李翊碑”。
(2)蜀郡属国 注云“故属西部都尉,延光元年以为属国都尉,别领四城”。《后汉书·西南夷传》曰:“延光二年春,旄牛夷叛……益州刺史张乔与西部都尉击破之。于是分置蜀郡蜀国都尉,领四县,如太守。……灵帝时,以蜀郡蜀国为汉嘉郡”。《隶释》十五有“蜀郡蜀国辛通达李仲曾造桥碑”,《隶释》十七“赵相刘衡碑”有蜀郡属国。
(3)犍为属国 注云“故郡南部都尉,永初元年以为属国都尉,别领二城”。二城是朱提、汉阳,《汉书·地理志》曰:“汉阳,都尉治”,无南部,此误。《后汉书·安帝纪》永初元年正月“蜀郡徼外羌内属,戊寅,分犍为南部为属国都尉”。又《西南夷传》延熹四年“犍为属国夷寇郡界”。
(4)张掖属国 注云“武帝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安帝时,别领五城”。《隶释》十七中平四年“赵相刘衡碑”有张掖属国都尉。《两汉金石记》十一“苍颉庙碑”碑侧题名有“尹叔字子明,官张掖属国”。
(5)张掖居延属国 注云“故郡都尉,安帝别领一城”。
(6)辽东属国 注云“故邯乡,西部都尉。安帝时以为属国都尉,别领六城”。《汉书·地理志》辽东郡西部都尉治无虑,邯乡或是无虑县界内一乡名。《隶释》十七中平四年“赵相刘衡碑”有辽东属国都尉。
由此可知此六属国均置都尉。此安帝时别领比郡的六属国,其中张掖两属国是武帝已置而安帝时别领城县者,其它四属国是安帝所置。但安帝时或并不止此六属国,《后汉书·西域传》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张璫上书曰“今以酒泉属国吏士二千人集昆仑塞”,袁宏《后汉纪》作“可发张掖、酒泉属国之吏义从合三千五百人集昆仑塞也”。然则安帝时更有酒泉属国。东汉时,西汉所置属国有废置、重置之例。《后汉书·和帝纪》永元二年“复置西河、上郡属国都尉官”。此在安帝前。《后汉书·张奂传》桓帝“永寿元年,迁安定属国都尉”,亦见《后汉书·南匈奴传》,此在和帝后。《隶续》十二中平二年刘宽碑阴门生名有安定属国都尉。《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二十一年“夏四月,安定属国胡叛,屯聚青山”,《郡国志》北地郡“参䜌,故属安定”,注云“有青山,谢沈书:属国降羌胡数千人,居山田畜”。《后汉书·冯异传》“并领北地太守事,青山胡率万余人降异”。注云“青山在北地参峦界,青山中水所出也。《续汉书》曰安定属国人,本安定属国降胡也,居参峦青山中,其豪帅号肥头少卿”。西汉安定属国都尉治三水,骑都尉治参䜌,后者或亦是属国所居。
《地理志》上郡属国治龟兹,《郡国志》上郡十城,最后二城为“龟兹属国、候官”,疑当作“龟兹,属国候官”,否则体例不合。《后汉书·张奐传》桓帝永寿元年南匈奴寇美稷,奐“进屯长城……因据龟兹”。和帝复置上郡属国都尉,至此或降为候官。
西汉都尉,到了东汉时一定有所不同,惟因《郡国志》除属国外,不记都尉,偶见于纪、传,知其有所增省。如《后汉书·顺帝纪》阳嘉二年“复置陇西南部尉官”,则此前已省;又如《后汉书·西南夷传》永平十二年“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注引《古今注》曰“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居巂唐”。《地理志》益州无都尉,东汉增置而领六县如属国都尉,凡此皆东、西汉制不同之处。
西汉函谷关都尉,见《汉书》杜周、辛庆忌、魏相、张敞诸人传中,《地理志》失载。居延汉简56·7诏书残辞,次在郡太守之前,其位甚尊。《地理志》所载玉门、阳关都尉,玉门似为部都尉。西汉文献称关都尉,皆指函谷关。
以上所记部、农、属国都尉和少数骑都尉都是边郡防御的重要设置,它们的分布和兴废都有关两汉边守的盛衰,故为之考述。 一九六一年六月初稿,一九六五年一月改作。
[1]《史记·大宛传》“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集解引“或曰置二部都尉也”。
[2]另一属国或是居延,但它不在河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