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余论
以上就出土实物,参考汉代或较古的文献资料,试图复原简册的原形,并附述它对于后世书籍制度的影响。由于这样完整的成篇经书,为以前所未发现过的,故我们从实物上观察、考索,可以得到较前人稍为具体正确的结论。清末叶德辉作《书林清话》,其卷一曾就文献记录论及书之称册、卷、本、叶、部、函等六事。其后王国维作《简牍检署考》,其前部论简牍,考证较详,亦偶及敦煌出土简牍。马衡据叶、王之文作《中国书籍制度变迁之研究》,有所补充。居延汉简出土后,他作了《记汉居延笔》和《册书考》两文,是根据实物而有所阐发的。王、马两文中凡有可商之处,以上叙述中已稍作辨正。其它还有一些问题,为以上所未论列者,作此余论。
关于大小题的问题,《书林清话》曰:“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如六经汉人注本,皆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如《尧典》在上,《虞书》在下),果为通连,则当大题在上,小题在下矣”。他所说的乃今所见北宋以来刊本,其形式行于唐初,源于六朝。汉简《仪礼》,则有外题篇名、篇次和内题,没有大题。《汉石经集存》第二一七号“《酒诰》第十六”顶格写,马氏推论曰:“其下当有《周书》字,盖诸经篇题,多为小题在上,大题在下,若《尧典》第一应书在上,而《虞夏书》应书在下也”。此所推论,缺乏证据。简本甲本七篇一组,为庆氏《礼》的第三、第八、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篇次并不完全连接,则一篇自编一册,而每册篇题之下并无大题“礼”字。所以有小题而无大题,仍可证明一篇为一卷。且一篇也不必是一卷,一卷也可以是若干篇。《汉书·艺文志》“《尔雅》三卷二十篇”,是一卷数篇,而《士丧》、《少牢》之分为上下篇是一篇二卷。
关于汉代校雠之法,《文选·魏都赋》注引《风俗通》曰:“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冤家相对”,下遗“为雠”二字。《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刘向《别传》曰:“雠校者,一人持本,一人读析,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此《风俗通》所述,当与以前所述《风俗通》引论刘向“杀青书”“可缮写”一节相连,皆《风俗通》佚文而语涉刘向校书者。《太平御览》所引“一人读析”而《文选》注作“一人读书”,前者似较胜。此谓校是一个人读书,因其上下文而校出错误;雠是二个人对校,一人持本用耳目,一人持析或书用口宣读,由所读之书校出所持之本者的错误。析可能是札或
的误字,但此人所读,应是刘向所谓“已定杀青书”的,或秘府所藏既已校定、编次、写定的中书,可称之为定本或官本。《汉书·河间献王传》曰:“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师古云:“留其正本”而以付本、写本付还于民之有书者。
刘向校书,先作笺记,附系于原简册下。其《晏子叙录》曰:“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皆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又《列子叙录》曰:“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及在新书有栈,校雠从中书,已定,皆以杀青书,可缮写”。椾、栈皆即笺字,《说文》训为“表识书也”。程大昌《演繁露》卷五曰:“古无纸,专用简牍,简则以竹为之,牍则以木为之。康成每条自出己说,别以片竹书之而列毛传之旁,故特名郑氏笺者,明此笺之语,己实言之也”。解说郑注《毛诗》而名笺之故,最为中肯。汉及其前,以六寸之“专”注写经之解说,名之为“传”,亦同于笺。汉代校雠和缮写定本手续,大约如此。
汉代以前,竹册和木札不但应用不同,其编连之法或亦有所异。用竹帘式的编简为册,亦用于连札成编(“编”是居延木札编册之自称)。在竹、木同用编册之外,应有专为穿系贯串木札、木觚之法,即在木札、木觚的一端上穿系一根绳束。敦煌出土的《急就章》第一觚,在觚的上端一面斜削其角,斜角面上写“第”“一”两字,两字之间有一穿孔。积若干觚乃成一本《急就》。《居延汉简甲编》第二五五四是一极长四面觚,下端削尖,似有一孔。《流沙坠简》杂事类第百十,百十一尼雅城所出两简作“卯 之八”“午 十”,在卯、午之下各一穿孔,当是一编残存的两枚。《罗布淖尔》第二十五简记里数,简下端一孔。凡此编觚、编札,系用一根单编穿束若干木札或木觚。此种编札法,后来渐代以两道及两道以上的编绳,其制衰亡。但到了唐代,边远地带还有保存此法的,如于阗所属马咱托拉、白拉滑史德两地所出征税簿,札长38厘米,穿孔在札末(见《流沙坠简》杂事类第百十四至百二十二等九札)。
用单绳编札之法,不同于用多绳编册之法,所以刘熙《释名·释书契》分别两事,曰:“札、栉也,编之如栉齿相比也”,“简,间也,编之篇篇有间也”。编之篇篇有间者,指编册的竹简与竹简之间,皆因两面穿缀几道绳子而生间隔;编之如栉齿相比者,或指编札如梳子,一道绳束在上,如梳之上部,而垂挂之诸札,如梳之有栉齿并列,上连而下不连,如梳比然。
上述穿系贯串木札或木觚的方法,其所用的绳索需要牢固,因每一翻检,就要磨损其绳编。世传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应指这类木札的韦带。《说文》曰:“韦,兽皮之韦,可以束”,“弟,韦束之次第也”,后来从竹作第。敦煌出土《急就章》,“第一”两字刻在觚端斜削之处,而“第”与“一”之间作有穿束之孔。此“第一”之“第”,犹“卷一”之“卷”,最初是名词,后来引申为次第的形容词。简册所称“第一”“第二”乃是“册一”“册二”之义。由此可知书册分“第”之法由于韦束,而韦束乃编束木札或木觚之上端穿孔之用,不宜作为穿缀编册的绳纶。因如以韦编册,则卷用不便。木札所束的单位为“弟”;竹简和木简所编的单位为“编”(篇)为“册”;竹木简所编和纸帛所书的,也皆以“卷”为单位。凡此书册的单位名称,后来渐渐有所改变,如编册为“编”的,改为“篇”;册为象形,后又假策为之,又变作笑;“册”流传于口语,至于今日。“卷”本为帛、册、纸所共用,后来成为纸本所专用。汉初既以编竹简之法编木札,于是札、牍、牒、版乃与竹简相通用。占据一定地位的木觚,渐渐为小学篇章所专用。“第一”之第相当于“卷一”“册一”之卷或册,后来引申为次第;原先以若干札、觚而用一条绳束者为第,后来变为每一简或每一札的编次。
我们根据实物的形制,推定古有单穿束绳的书册。不意在得此结论后,发现乾隆时经学家李惇已有同样的推测。他在《群经识小》卷四《论方策》一条下,曾简明扼要地说:“简狭而长,编简者当于简头为孔,按其次第以韦贯之,夫子读《易》,韦编三绝,是也”。他是根据韦编而想出来的,有了实物,可以证成他的这种推论。不过他以为古代编简者皆是如此,则不尽然。
编简与编札之异制,也反映了先秦简与牍在应用上的分别。编简与简,用于国家重大记事与经典书籍。《多士》称殷先人“有册有典”;周初分鲁公以“备物典策(册)”;《孟子》所取《武成》的三策;《鲁语》臧文仲使人写展禽语的三策;《洛诰》之“祝册”;《顾命》之“册命”;《小雅·出车》之“简书”;《左传》之“受策”(僖二十八,襄三十,昭三);西周金文《颂鼎》之“令书”“令册”;《左传》(文十五,襄二十)凡得罪于君,“名在诸侯之策”;《左传》襄二十五:“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王制》:“太史典礼,执简记,奉忌讳”;《左传》隐十一年:“凡诸侯有命告则书……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仪礼·聘礼》:“史读书,司马执策立于其后”;《礼记·祭统》:“史由君右执策命之”;《逸周书·尝麦篇》:“作策执策”;《仪礼·既夕篇》:“书遣于策”,即《隋书·礼仪志》的赠册,《聘礼》记:“百名以上书于策”,亦聘用餽赠名册。凡此简、策、典册策大部分指编简,其主要的用途为经典、国史、语录以及聘、丧赠赙名册等。
版牍的应用,似属于次于上述的公文书。《说文》曰:“牍,书版也”;《战国策·齐策》王建母临终言,命“取笔牍受言”;《韩诗外传》周舍曰:“墨笔操牍,从君之过,而日有记也”;《汉书·武五子传》曰:“持牍趋谒”;《汉书·周勃传》曰:“狱吏乃书牍背示之”(亦见《史记·绛侯世家);《汉书·外戚列传·赵皇后传》曰:“手书对牍背”;《释名·释书契》曰:“牍,睦也,手执之以进见,所以为恭睦也”;《急就篇》颜师古注云:“牍,木简也,既可以书,又执之以进见尊者,形若今之木笏,但不挫其耳。凡此近于手版的牍,临朝记事所用,其长度当为一尺(《后汉书·蔡邕传》注引《说文》),其宽度则应宽于编册的木简。《论衡·效力篇》曰:“书五行之牍,书十奏之记”;《春秋·序》曰:“小事简牍而已”,孔疏云:“牍乃方版,版广于简,可以并容数行”;《仪礼·聘礼记》曰:“不及百名书于方”,贾疏云:“方若今之祝板,不假连编之策,一板书尽,故言方板也”;《既夕篇》曰:“书赗于方,若九、若七、若五”,注云:“方,板也,……每板若九行,若七行、若五行”;《后汉书·循吏列传》谓光武“其以手迹赐方国者,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由版、牍并容数行,知其广于仅容一行的木简。牍之称为方为版,乃指其广。《管子·霸形篇》曰:“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注云:“方谓版牍也,凡此欲书其所定令也”。由《聘礼记》所述,方对编策而言,《中庸》所谓“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方或版牍不但为宽者,而且是单片的。《周礼·内史》曰:“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王制禄,则赞为之;以方出之;赏赐亦如之”。《周礼·硩蔟氏》曰:“以方书十日之号……县其巢上,则去之”。而方之称为版者,则为簿录名籍。《周礼·大胥》司农注云:“版,籍也”,《周礼·司士》、《宫伯》郑众注云:“版,名籍”,《周礼·小宰》司农注云:“版,户籍”,《论语·乡党》郑玄注云:“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史记·张丞相传》谓其“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明习天下图书计籍”,方书即版书,乃指名籍之类,即公牍簿书档案。出土汉简作长方形而有数行者,应为版牍。
牒于汉代称为编牒,是其可以编连成册。《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诸侯会于黄父,将“输王粟,具戍人”,宋右师不奉命,晋士伯责之,“右师不敢对,受牒而退”,牒当书所应输粟及戍人名数。《战国策·齐策》孟尝君逐于齐,因谭拾子之谏,“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为言”。五百牒乃所记怨者名籍,必是编连之。《玉篇》训牒为札为谱,《史记》屡称谱牒、牒谱、牒,《汉书·艺文志》有历谱一类,出土汉简中的历谱皆可以编连,属于牒之一种。先秦的编牒,当只是名籍、历谱之类,汉世并以名木简所编的经牒。
汉简中有不少木觚,除作为小学篇章的临写、诵读的课本以外,既用以记事,亦作为起草之用。敦煌和居延两地所出,有三面、四面、六面者,即有三棱、四棱、六棱者。三棱者可以写三面,可以只写二面,四棱者也可以只写三面。《沙流坠简》小学类考释,因见有三棱之觚,其三面二狭一广,各为半柱形之半,遂谓“初由一方而剖为二觚,复以二觚联为一方”,定觚是方版之“方”。这种说法是可商的。不但实物上觚为多方的,后世注家亦同:颜师古注《急就篇》曰:“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一切经音义》卷七十三引《通俗文》曰:“木四方为棱,八棱为柧也”,《汉书·律历志》注引:“苏林曰:六觚,六角也”,《说文系传》引:“《字书》曰:三棱为柧木”。
武威出土木简,都是采用最好的材料而且经过精治的,每一根的横剖面都成正角长方形,四边和上下两端都是棱角显明。但居延汉简常利用从旧木札削去一层薄皮(削衣)而重书的,被削弃去的薄皮叫做
,乃是柹。《后汉书·杨由传》曰:“又有风吹削哺”,注云:“哺当作柿,音孚废反”。《颜氏家训·书证篇》曰:“《后汉书·杨由传》云风吹削胏,此是削札牍之柹耳。古者书误则削之,故《左传》云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谓札为削,王褒《童约》曰书削代牍,苏竟书云昔以摩研编削之才,皆其证也。《诗》云伐木浒浒,毛传云浒浒、柹貌也。史家假借为肝胏字,俗本悉作脯腊之脯,或为反哺之哺。学士因解云削哺是屏障之名,既无证据,亦为妄矣。此是风角占候耳,《风角书》曰:庶人风者,拂地扬尘转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转也?”此解从札牍上削下的薄片名为
(或隶作柹、林),风可吹起,居延出土削片而尚残存字迹者,都较薄。
《说文》木部曰:“
,削木札朴也,从木
声,陈楚谓椟为
”。此字后来隶定为柹为
,或假胏、脯、哺等字为之,
音如孛,其义为薄。削木札朴、谓削木札之朴,削下的木片名为
。王濬造船,木
蔽江而下,《晋书音义》中云:“林,木片也”。陈楚谓椟为
,段玉裁据《韵会》所引,改为“陈楚谓之札
”,《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七引《三苍》曰:“
,札也,今江南谓破削木片为
,关中谓之札,或曰
札”。从牍樸分片削出的木片,用以成牍者为札,所以《一切经音义》卷七十三引《仓颉篇》曰:“
,札也”,《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索隐云:“
,木札也;附,木皮也”;其弃去不用者亦曰
,所以《汉书·田蚡传》注云:“肺,斫木札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正义引颜师古云:“一说柿,斫木札也,喻其轻薄附着大材”;其已成书札而整面削去重写,其削去弃去之片亦谓之
,即风吹削
之
。关于《颜氏家训》此条,向来多有误解,叶氏据之遂谓“知札牒之木为柹木”,有人以为柹木是用作札牒的一种木材名,则大误。
以上因附述诸家之说而有所修订,澄清了某些问题。经过此次对武威汉简的整理,感到简册制度的研究,还可以推进一步。尤其是今天有了更多而可据的实物,时代、出土地点、用途、材料、形制、长度都有所不同,可以全面的作一番整理。出土地点的查明,残折部分的缀合,以及书籍记载的搜集,仍然是当前所急要作的。简文文字内容的辨识,形制大小及其用途的分类,以及断代定期,也都非常重要。
一九六二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