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3 推进剂热分解特性

7.4.3 推进剂热分解特性

采用NETZSCH STA 449C型热失重分析仪(TG)对表7-10样品进行热分析测试。实验条件:样品重约1 mg;升温速率为10 K·min-1;氮流量为100 mL·min-1,常压;AL坩埚,加盖。

图7-9中绘出了表7-10中推进剂S7、S8的热失重曲线。不含燃速催化剂空白样品S7热失重过程分为两个明显阶段,起始分解温度为195 ℃;250 ℃之前为第一热分解过程;之后为第二热分解阶段;对于Fe2O3催化样品S8,前期热失重分解过程几乎与S7相重叠;不过,在热失重后期,样品S8失重速率高于S7。可以认为:由于催化剂Fe2O3对高氯酸铵分解具有较强催化能力[12-15],因此降低了含高氯酸铵复合推进剂分解过程后期温度,提高了推进剂燃速。

图7-9 推进剂样品S7、S8热失重曲线

图7-10分别是空白样品和OME催化样品S7、S9热失重曲线。与含催化剂Fe2O3样品S8不同,催化剂OME降低了样品S7的起始热分解温度(由192 ℃降低至167 ℃)。在推进剂S9整个失重过程中,相同失重率下对应的温度均低于S7,可见OME对推进剂S7的催化分解能力优于Fe2O3。此外,催化剂OME的加入还改变了推进剂样品S7的热失重过程——推进剂S9的热分解过程分段变化不再明显。鉴于催化剂OME对复合推进剂分解催化能力优于Fe2O3,因此OME对推进剂S7的燃速提高效果也高于Fe2O3(见图7-8)。至于推进剂S9的热失重残留量高于S7,推断认为是OME中的过渡金属所致。

图7-11分别是在OME和Fe2O3 + OME催化条件下样品S9和S10的热失重曲线,两者失重过程几乎重合。只是在热失重后期,对应相同失重率,S10温度略高于S9。考虑到样品S9和S10制作的唯一不同之处是:样品S10中增加了2%难挥发金属氧化物Fe2O3,因此通过式(7-3)对S10热失重率数据进行修正:

图7-10 样品S7、S9的热失重曲线

图7-11 样品S9、S10的热失重曲线

式中 P′ ——样品S10修正后的失重百分数;

P ——样品S10的实验实测百分数。

图7-12是将样品S10失重数据处理后得到的曲线。明显看出:S9和S10的热失重曲线几乎完全重合。这表明,OME催化BAMO-r-THF复合推进剂体系中加入Fe2O3对其热分解性能影响不大,复合推进剂热分解速度主要取决于催化剂OME。从热分解速率来看,与使用纯OME相比,采用Fe2O3与OME质量比为2:1.5的复合燃速催化剂对推进剂的热分解催化效果没有显著区别。

图7-12 样品S9、S10热失重数据修正后的曲线

综上,Fe2O3对该叠氮复合推进剂热分解催化能力不及OME、OME与Fe2O3复合催化效果;OME、OME与Fe2O3复合催化剂对该推进剂热分解的催化效果相似;Fe2O3、OME、OME与Fe2O3复合催化剂对该推进剂残留物热分解的催化效果相似(见图7-13)。

图7-13 样品S7~S10热失重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