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堂坤(1903年—1927年10月)

张堂坤
出生于平湖县当湖镇(今平湖市当湖街道)一个书香世家。张堂坤4岁丧父,14岁丧母。其父亲去世后,一家就移居在四叔家里。他幼时就学于私塾,后转入平湖宏鲁小学。张堂坤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当时的政府腐败、军阀混战、列强侵略表示强烈的不满与愤慨。1918年,15岁的张堂坤进入省立嘉兴二中求学。他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常受到学校老师的表扬;同时,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革命书刊,探求革命真理。
1924年7月,张堂坤高中毕业,毅然放弃到大学深造的机会,和他的同学麻植、汤敏中、蒋友谅等一起,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二期工科。入军校报到时,他在自己的姓名后填上别名“觉真”,表明他自觉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决心。在黄埔军校,张堂坤系统地学习了“三民主义浅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帝国主义侵略史”“社会主义原理”“中国农民运动”“中国职工运动”“军队政治工作”等课程,还大量地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刻苦参加军事训练。同年,张堂坤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堂坤生活清贫,只有一箱书。他乐于助人,与同志亲如兄弟,革命热情很高。1925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东征,讨伐割据的军阀,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年被编入叶挺独立团,1927年年初任第一营四连连长。北伐战争胜利后,进驻武昌炮兵营。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1927年4月,受党的派遣,又随贺龙、叶挺开赴江西。临走的前一天,张堂坤将他的书箱托通信员送到他的小舅父钱念伯处,在条子上写了“妥为保存,不要带回家去”之句。后来,钱念伯发现箱内所放的尽是马列著作和其他革命文件,可见张堂坤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
1927年8月1日,张堂坤参加了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攻占南昌后,根据中共前敌委员会的指示,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向东江地区进发,9月下旬到达潮汕地区。10月1日,南昌起义部队在进军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时,遭到广东军阀钱大钧等反革命武装三个师的猛烈围攻。当时,扼守在三河坝的是朱德率领的第四军教育团一部和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三个团(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团),师长周士弟,师党代表李硕勋。两军对峙两天两夜。第三天拂晓,大雾笼罩着河面、滩头、山林,能见度只有数十步远。敌人以浓雾为屏障,组织更多的兵力进行强渡。起义军被迫放弃滩头阵地,退守山地,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一直相持到午后。下午3时许,敌人调集大量机枪,并在旧寨观音阁等处架设迫击炮,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再次进行猛攻。在昼夜苦战和弹药将尽的情况下,起义军第二十五师战士发扬“铁军”的战斗作风,士气高昂,与敌人顽强搏斗。张堂坤代理第七十五团团长,担任前沿阵地作战指挥,誓死杀敌。黄昏时分,再次击退敌人,夺回阵地。

中央人民政府向张堂坤家属颁发的光荣纪念证
由于敌众我寡,当晚,朱德军长与其他领导同志研究决定,师部主力连同伤员立即向外转移,命令第七十五团坚守阵地至次日清晨再撤离战场。这时,第七十五团已不足500人,弹药也所剩无几,但张堂坤和战士们都决心用鲜血和生命来坚守阵地,用刺刀来对付敌人。4日拂晓前,敌人又发起进攻,这时,师部主力已远离战场,张堂坤带领战士与敌人周旋1个多小时以后,便采取次第掩护、逐步撤退的战术来摆脱敌人。张堂坤身先士卒,英勇作战,边打边撤,和团参谋廖运周坚持到清晨。他们在完成阻击任务后撤退转移到西南方向的河腰村山坳里时,又遇到敌人的部队,经过激烈战斗,廖运周突围,张堂坤被捕。次日,张堂坤被押解至大麻镇里窝塘,遭军阀钱大钧杀害。临刑前,他神态从容镇定,高呼革命口号,表现出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张堂坤英勇就义,时年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