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捷(1914年—1941年2月)

曹 捷(1914年—1941年2月)

曹 捷

原名曹逸秋,平湖县乍浦镇(今平湖市乍浦镇)人。1927年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升学而被父亲送至私塾学习古文。曹捷在校学习十分用功,成绩优良。各科中尤其喜欢历史和古文,特别喜欢阅读那些表现爱国精神和反封建思想的古书,其中对岳飞和文天祥最为崇敬。1929年,15岁的曹捷经叔父介绍到上海民众纸店当学徒。在上海,曹捷目睹了国民党的捕杀行为,内心的革命思想慢慢孕育。1932年,由于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一·二八”事变爆发,上海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不久,民众纸店停业,曹捷几经辗转,来到上海柏林纸店工作。1935年,日本侵华步伐大大加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各界人士纷纷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来,曹捷也成了斗争队伍中的一员。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有志青年一起组成了秘密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讨论当前局势,不断的学习使他的政治觉悟提高很快,心中的革命信念也更加坚定了。

1936年春,曹捷和秘密读书会的几个青年商定扩大读书会组织,成立了“东流互助合作社”,主要组织旅沪同乡读书,还秘密出版刊物《东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屈膝投降的行径,号召国人团结起来抗日。《东流》的发行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随即读书会成员金戈(即陈祖辰)便被“谈话”,国民党特务对其威逼利诱,还逮捕了“东流”的一名负责人。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恐吓,曹捷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更加斗志昂扬,誓死为国捐躯。1937年,“八一三”事变在上海爆发,曹捷回到家乡乍浦。9月初,母亲带着曹捷和弟弟妹妹到嘉兴避难,其间,曹捷积极参加当地青年组织的歌咏队。1938年春,逃难中的曹捷和弟弟妹妹在危难之际还遭到溃兵洗劫,身无分文的他们全靠淳安老乡接济,苦难中,他仍不忘给弟弟妹妹灌输抗日爱国思想。在将弟弟妹妹稍加安顿后,曹捷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宣二队”。同年8月,曹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随队入闽,开始了在福建的地下工作。1939年6月,日军飞机轰炸福州,日本军舰突破闽江封锁线,占领川石岛,从海上袭击福州港,形势危急。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指示,从福州撤到南平,并改名为“新四军驻南平留守处”,曹捷奉命调任至此,任留守处副官,后任代理主任。1940年11月,中共福建省委根据党中央指示,开始在城市撤退骨干,曹捷到省委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

曹捷(右)与好友的合影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闽浙赣边区剿匪指挥部”袭击了隐藏在大山里的省委马列主义研习班,大部分同志被捕,曹捷有幸脱险。突围后,曹捷和战友们在闽中特委书记李刚的带领下,翻山越岭寻找省委组织。辗转中,他们来到了崇安和钻山交界处的七星山。在饥寒交迫中,曹捷仍鼓舞战友们牢记党的教育。他们虽然迷了路,却没有人放弃,终于在辗转了17天后成功走出了大山。然而,身体虚脱的曹捷却没能再次站起来,他光荣地牺牲于福建省崇安县(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七星山上,时年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