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民(1929年—1951年4月)

沈新民
桐乡县濮院镇(今桐乡市濮院镇)人,是家中二房的长子。祖父、父辈经营的家传百年老店“沈大茂”茶叶店那时已经败落,难以在风云变幻的动荡乱世中存续下去。沈新民的出生虽然给家里带来了欢乐,但也代表此后的生活将更加困难艰辛,所以在给孩子按家中“之”字辈取名“沈之墉”后,父母又为他取了个乳名,叫“辛民”。辛民8岁时,父母送他到镇上的观前小学上学。10岁那年,父亲病故。虽然家里生活更加艰难,但深明大义的沈妈妈还是坚持让孩子完成最基础的初等教育。1943年夏,辛民刚刚从观前小学毕业,年迈的祖父就托朋友,把辛民介绍到上海杨树浦路的一家水产店去学生意。在上海的这些日子里,辛民第一次接感受到旧中国经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双重压迫,并看到上海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因此,他把自己的乳名“辛民”改成“新民”。新民平时住在店里,除了与也在上海学生意的堂兄沈之堂来往外,空余时就阅读一些进步刊物,还喜欢在纸上写几个美术字、画几幅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他用毛笔写了“万众欢腾,庆祝胜利”的大字,贴在房间里。水产店里面有不少蓄着水的池盆,且地面阴暗潮湿,卫生条件不好,沈新民不幸被有毒的蚊虫叮咬,传染上了严重的疟疾,紧接着水产店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于是沈新民在1948年拖着疲惫的病体回到了家乡濮院镇。治疗养病数月后,沈新民又经邻居介绍,到濮院东河头的一家碾米厂做零工。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濮院镇在1949年5月迎来了解放,穷苦大众从此翻身做了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沈新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向往,特别是驻守在镇区的许多年龄跟自己相仿的和蔼可亲的解放军,使沈新民无比羡慕。工作之余,沈新民就去部队驻防处,利用自己会写美术字和画画的特长,帮助部队写标语,做宣传工作,心中很希望能成为他们队伍中的一员。1950年2月11日,得知解放军就要离开濮院,镇上驻军将向北转移,沈新民再也忍不住隐藏在心中的想当兵的强烈愿望,情急之下连自己的生活用品也来不及带上,就跟着部队上路了。谁能想到,这一分别,他再也没能回来,最终与家人阴阳两隔。
1950年10月初,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军委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950年10月19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率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于当月25日拉开了援朝战争的序幕。11月1日,沈新民所属部队奉命开始从山东地区进军到东北临江并进入朝鲜境内,刚入朝的第九兵团3个军部署在东、中线,其余6个军部署在西线。沈新民所属部队改编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后勤汽车队,作战的东部地带则是朝鲜最苦寒的山区,自然条件极其恶劣,许多来自华东地区的南方战士因棉衣单薄而被冻伤,战士们在冰天雪地的战壕里,常常是吃一把冰雪啃一口硬馒头,坚守着阵地。前方战士的物资紧缺,让沈新民深深感到自己作为一名后勤战士所肩负的重任。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连续进行了5次战略性战役。战争采取以运动战为主,兼与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沈新民赴朝时,第一次战役刚结束,第二次战役已经展开。这次战役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韩国军诱至预设战场后,对其突发反击。沈新民与战友都是第一次上战场,当年冬季降临得早,11月27日东线战区普降大雪,积雪超过人膝盖,气温已达零下30多摄氏度。沈新民与战友们想的只是前方战士正在浴血奋战,最迫切的就是军需物资的及时提供。没等天气转好,运输车队就迎着漫天风雪向目的地出发。在运输途中,还不时要停下车走出驾驶室,与战友一起清除掉山路凹处,以及近半人高的积雪,沈新民和战友们终于胜利完成了领导分配的第一次任务。接下来又连续运送物资弹药,为前线的需求做好充分的保障。由于物资运输路线长,加上美军的“空中封锁”,车队在运输途中困难重重。为减少与敌机的遭遇,沈新民与战友们的车队选择的出发时间大部分是晚上,但还是多次遭到敌机沿路追击轰炸,到12月24日第二次战役结束,整个后勤运输车队中,有近40辆装满物资的汽车在前往东部战线的路上,被美军飞机扔下的燃烧弹炸毁。
第二次战役扭转了朝鲜战局,“联合国军”放弃了平壤、元山等,退至“三八线”以南。胜利的喜悦让沈新民看到了美好的前景。一周后,第三次战役打响,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协同下,对“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一鼓作气将“联合国军”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度线附近,并在占领汉城(今韩国首尔)后,于1951年1月8日停止了战役追击。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多次说过:“抗美援朝的胜利,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后勤。”在取得3次战役的重大胜利后,志愿军一线部队由于连续作战已相当疲劳,因此指挥部命令一线的主力部队进行休整,准备再进攻。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很快发现了志愿军一线兵力不足、补给非常困难的情况,在1951年1月25日迅速恢复了攻势。志愿军部队马上由休整转入防御,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展开了惨烈的第四次战役,除留下一部分兵力在西线顽强抵抗外,集中了6个军在东部战线猛烈进行反击,但还是未能打破“联合国军”的主攻方向。沈新民与运输车队冒着炮火,不断穿越在东部咸镜北道的各战斗阵地之间,夜以继日地为前线输送着军需物资。
1951年4中旬,战争已到了关键时刻,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战场上,沈新民已习惯于驾驶着车辆,与战友们穿梭在炮火连天、轰炸不断的运输途中。因没有在战场上直接面向敌人作战,他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危险,并乐观地把它称为“后方”,只希望“努力工作”来为前线服务。这天,沈新民接到的命令是与战友们一起运送一批武器弹药到横城地区附近的阵地上,装载满满的车辆像平时一样准时出发。虽然已是阳春四月,积雪也已融化,但阴冷的天气仍寒气逼人。一路上没听到一声鸟鸣,除了汽车轮子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发出阵阵刺耳的摩擦声外,非常安静。沈新民驾驶的车辆跑在车队前段,已经行驶到定平县五老里的地界,再过一小时就能安全到达目的地了。就在这时,前方灰蒙蒙的天空中出现了一排黑点。不好,是敌机来了!沈新民迅速环顾一下四周,边上的斜坡光秃秃的,连一棵小树都没有,更不用说其他隐蔽物了。他与前面的车辆立刻加速前冲,拉开与后面车辆的距离,又迅速拉开车与车间的距离,分散敌机对整个车队的袭击。敌机高速向车队俯冲下来,瞬间在前面车辆上空扔下了大量的炸弹。猛烈的爆炸声响起,穿天的火焰把沈新民驾驶的车辆及其他部分汽车连同土坡炸为平地,英雄的血肉之躯顷刻与朝鲜的河山融为一体……
两年后,濮院镇在热烈庆祝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时,从朝鲜战场凯旋的志愿军战士也陆续复员归来。沈妈妈天天盼望离家已3年多的大儿能早日回家,但一直不见儿子归来的踪迹,又打听不到任何信息。朴实的沈妈妈想:可能儿子还有好多事情要处理完毕才能回家乡吧。就这样,年复一年,沈妈妈心里越来越着急。1956年的一天,原桐乡乌镇派出所干部、沈新民的生前战友邓炳乾来濮院镇政府办事,当看到沈新民的革命烈士证书放在文书的台板下时,不由惊叫起来:“这是我的战友啊!这些证书怎么还没送到他的家里?”原来濮院镇政府只知镇上有位叫沈之墉的志愿军战士,却没想到沈之墉早已改名为沈新民。濮院镇委书记、镇长等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动身前往沈家,把那份1955年由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和180元的烈士抚恤金,送交到了沈妈妈手中,烈士英魂终于回归到了故乡濮院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