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辰(1915年—1939年12月)

陈祖辰
原名陈敬箇,笔名金戈,平湖县乍浦镇(今平湖市乍浦镇)人。父亲陈厚斋为小学教员,其人忠厚正直,一生从事教育工作。7岁时,陈敬箇被父亲送至乍浦镇公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小学毕业后,因家中贫困无力升学,父亲只得将他送到丁氏私塾学习古文。1929年,陈敬箇到上海美丰针织厂当练习生,其间经常到上海市商会办的夜校学习,慢慢接触到了革命思想。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陈敬箇和一些有志青年一起参加了上海各界联合组织的抗日救国会。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陈敬箇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乡青年秘密组织了读书会,并在地下党员陈明的指导帮助下,慢慢壮大读书会。1936年春,“东流互助合作社”正式成立,并出版秘密刊物《东流》。《东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屈膝投降的行径,这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国民党威逼利诱不成,遂逮捕了“东流”的一名负责人。无奈之下,陈敬箇选择离开上海,奔赴山西抗日前线。1936年9月18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成立。1937年7月,改名为陈祖辰的陈敬箇到达山西,参加了山西牺盟会主办的军政训练班。受训结束后,陈祖辰被分配到大宁县任县牺盟会秘书兼自卫总队政治部指导员,他广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并建立和发展了农、青、妇救会。在大宁县,陈祖辰紧密联系群众,依靠农、青、妇救会打击日寇、地痞流氓、散匪游勇,不断壮大自卫队力量,促进了大宁县抗日工作的顺利进行。1939年1月,陈祖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2月担任大宁县牺盟会特派员。山西临汾失守后,阎锡山的晋绥军溃不成军,导致山西大部分沦陷。为了抗击日寇,青年抗敌决死队、工人自卫旅等组成了一支新军,由牺盟会领导,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阻击了日军的进攻。
随着抗日力量的壮大,牺盟会和新军深得人心,逐渐成为阎锡山的心腹大患。1939年3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后,阎锡山在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召开的军、政、民高干会议上,公开宣布取消新军番号,撤销新军中的政治委员,同时还对各地民众的抗日运动加以限制,公开走上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道路。1939年10月,阎锡山下令调走大宁县县长高云生,改由反共分子、阎部六十一军军法处处长陶伯符担任。陈祖辰极力反对陶伯符上任,牺盟会出面召开“留高拒陶”群众大会,还组织群众示威游行。迫于群众压力,陶伯符不敢贸然接任,对陈祖辰恨之入骨。后来,日寇再次进犯大宁县城,县委、县牺盟会等撤到农村,县政府随即被陶伯符接管。1939年,蒋介石集团公然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12月3日,阎锡山首先向永和县牺盟会发起进攻,揭开了“十二月事变”的序幕。而此时的陈祖辰按照党组织的安排调任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牺盟会特派员。12月4日,在临汾县枕头垣的撤退途中,陈祖辰被阎锡山六十一军抓捕并杀害,时年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