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飞(1927年10月—1951年9月)

高健飞(1927年10月—1951年9月)

高健飞

原名高雄烈,乳名明观,笔名寄宁,嘉兴市城区新嘉镇(今嘉兴市南湖区新嘉街道)人。出生于嘉兴县城一户殷实的商人之家,少年时是高公升酱园的“少东”,曾就读于嘉兴南门梅湾小学和秀州中学。高健飞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父母膝下读书、嬉闹,不识忧愁滋味,而这样的日子在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时戛然而止,他家的酱园店、住房、出租的市房等均遭轰炸,只余残垣断壁。一时间,八口之家流离失所,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目睹侵略者的暴行后,高健飞心中早早埋下了痛恨侵略者的种子,这种大恨,连同对家国的大爱,在他心中燃成一团烈火。

1944年,秀州中学内迁,高建飞转到上海市大同中学续学,逐渐接受了抗日等进步思想。高健飞在上海求学期间,上海人民抗日救亡的行动使高健飞深受触动,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渐渐意识到,在国家深受外强欺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期,自己埋头读书将来成为利国利民人才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此时,热血青年理当积极投身革命。1946年8月,他以同等学力考入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南京栖霞山分院新闻系。在这期间,他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名活跃的骨干分子。由于自己的名字上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名单,他不得已北上。1948年3月,高健飞到燕京大学就读,成为新闻系二年级的插班生。他先后参加校内“火炬社”“高唱队”等进步社团,并担任《燕京新闻》的记者。作为一名学生,他明白自己手中的笔就是革命的武器,可以用这个武器去宣传公益、针砭时弊,用事实去唤醒沉睡中的人们。在燕京大学求学的两年中,高健飞坚定了人生的方向,那就是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1949年3月,高健飞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不久调总团部《改造报》工作,继而又被调往武汉新华社华中分社任电讯编辑。1949年6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党中央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他多次申请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9月,高健飞以中共中央新华总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身份赴朝参加抗美援朝。9月25日,高健飞奉命乘车前往板问店采访,并协助停战谈判工作,途中因遇到美国飞机轰炸躲避不及而覆车罹难,不幸牺牲。10月14日,新华社中南总分社在武汉为高健飞举行追悼会,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中南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抗美援朝总会中南总分会等单位代表参加。高健飞现安葬在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