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民(1900年6月—1933年11月)

沈泽民
原名沈德济,笔名成则人、罗美,著名文学家沈雁冰(茅盾)的弟弟,吴兴县乌镇镇(今桐乡市乌镇镇)人。沈氏父亲为清末维新派中医,重视新学。沈母是浙北名医陈我如的女儿,也喜欢新学。
7岁时,沈泽民进入立志小学学习,10岁考入乌镇公立高等小学,沈泽民在此学习国文、英文及理工学科。12岁时便考入省立第三中学(位于湖州),他恪守父训,苦读数理化,并广泛涉猎各类理科图书。1917年秋,沈泽民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这里他如鱼得水,不仅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接触了欧美的政治和文化新思想,还结交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张闻天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二人常在一起学习进步书刊,探讨救国救民之道。随着自身知识的慢慢丰富,沈泽民的思想也逐渐进步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沈泽民立即投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来:上街游行,参加讲演团,创办《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报道各地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发展情况,揭露北洋军阀及日本帝国主义罪行,宣传进步思想,等等。1919年8月,沈泽民回到故乡乌镇,与其兄沈雁冰(茅盾)等乌镇十余名桐乡籍进步知识分子在乌镇植材小学成立桐乡青年社,商定其宗旨为“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旧道德和地方恶势力”,并创办不定期刊物《新乡人》,宣传新文学,倡导白话文。
1920年7月,沈泽民和张闻天东渡日本,一边学习日文一边打短工,同时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他们脑海里逐渐形成。次年回到上海后,沈泽民参加了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作和翻译了100多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评论,他的名字为文坛所瞩目,被载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二十集:史料·索引卷》中为数不多的《作家小传》中。1921年4月,沈泽民经茅盾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早期党员之一。1922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委员。1923年,沈泽民到南京建邺大学任教,参与筹建中共南京地方党团组织。同年11月,任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同时编辑《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1924年年初,当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国共合作时期,他参加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

1931年11月,沈泽民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6年春,沈泽民受党组织的派遣与夫人张琴秋一同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6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承担大会的翻译工作。1930年10月,沈泽民夫妇先后回国。沈泽民化名李明扬,带着《共产国际执委给中共中央关于立三路线问题的信》,取道法国,乘邮船回国,到达上海后,几经曲折,才把共产国际的来信面交瞿秋白。1931年年初,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31年5月,受党组织的派遣,沈泽民和夫人张琴秋共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和鄂豫皖省委书记。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被誉为“带着一肚子学问走进革命队伍的人”。他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其间,虽然犯有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严重错误,但他不是王明式的野心家、阴谋家,他与人为善,对己能不断修正错误坚持真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是正派的好党员。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沈泽民为中央执行委员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的主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撤离,沈泽民同留在根据地的省委成员一起,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坚持大别山的革命斗争。1933年,红二十五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恶劣的斗争环境使沈泽民心力交瘁,肺病复发,还染上了疟疾。10月间,部队为了便于游击,只好将他留在湖北省黄安县(今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天台山养病。在这里沈泽民完成了《中共鄂豫皖省委向中央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沉痛地检讨了红二十五军从发动七里坪战役以来,省委在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并提出了以通过发展便衣队、加强群众工作和游击等方式来牵制敌人、消灭敌人为主要内容的对敌斗争方针。此后,沈泽民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领导前来看望他时,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就拉着战友们的手嘱咐:“一定要以万死的精神,实现党的斗争方针的转变,去争取革命胜利!”1933年11月20日,沈泽民吐血不止,在湖北省黄安县天台山芦花冲逝世。次年4月1日,苏维埃大学在江西瑞金沙洲坝成立。为纪念沈泽民的革命业绩,该大学被命名为“国立沈泽民苏维埃大学”。1963年4月15日,红安人民举行隆重的迁葬追悼仪式,将沈泽民的遗骨移葬于红安烈士陵园,董必武亲笔为墓碑题字:沈泽民同志之墓。

董必武为沈泽民题写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