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袁平(1915年—1942年5月)

钟袁平(1915年—1942年5月)

钟袁平

原名钟斌权,曾用名钟明远,乳名海官,桐乡县濮院镇(今桐乡市濮院镇)人。1921年进入本镇敬业完全小学学习。1927年小学毕业后,钟袁平经亲友介绍到上海一家烟店当学徒,在店里受尽了老板娘的虐待,他不甘受辱,毅然离开上海,回到了家里。翌年,报考嘉兴秀州中学,虽名列前茅,但因父亲突患痢疾不能如期报到而被注销。钟袁平发奋努力,于同年考入桐乡师范讲习所,在这里接受系统教育,在这期间他爱上了唱歌。从师范讲习所毕业后,钟袁平经人介绍在屠甸镇育英小学和镇郊树蓬里小学教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钟袁平在家乡积极参加抵制日货活动,他用毛笔书写了很多警告信,趁夜深人静时和妹妹们把警告信塞进销售日货的商店的门缝里,吓得那些商店老板再也不敢销售日货了。1934年,钟袁平考入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师范科,他学习勤奋,音乐课成绩更是名列前茅。除了学好学校的功课外,他还经常到图书馆阅读课外书刊,钻研作曲知识,改进唱腔唱法。1935年12月,“一二·九”爱国运动在北平爆发后,迅即席卷全国。作为民教实验学校的代表,钟袁平参与组织和领导了杭州市的示威游行。1936年春,钟袁平还带头掀起了“打倒查溯生”的学潮,以反对执掌校政的查溯生的独断专行。学潮后,钟袁平被开除学籍,但他得到了锻炼,更加懂得了革命。

1937年,钟袁平在延安参加革命,为陕北公学一期六班学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由陕北到达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任皖南泾县小河口新四军后方留守处政治处副指导员,在政治处主任姬鹏飞领导下从事政治宣教工作。1939年秋调至浙江金华,在《浙江潮》旬刊任编辑。除积极组稿、改稿外,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到前线去采访。他撰写的反映八路军、民兵在抗日前线英勇战斗的战地通讯《反扫荡中的晋东南》在《浙江潮》第80期刊登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使浙江人民了解了战况,给人以鼓舞和信心。1940年上半年,国民党加紧推行“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政策,浙江局势开始恶化。5月,中共金衢特委机关遭到破坏,后钟袁平又辗转来到皖南屯溪(今属安徽省黄山市),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担任了皖南政工队副队长和《皖南人》刊物的编辑,他带领政工队员以歌咏、话剧、政治学习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

1940年10月,国民党特务以其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章程》上签名为罪名逮捕他。但禁闭室禁不住钟袁平的歌声,他不仅自己经常引吭高歌,还教同室难友唱《红缨枪》《打倒汪精卫》等抗日歌曲。皖南事变后,钟袁平被送到临溪,与100多位被俘的新四军战士关押在一起。1941年5月又被转押至上饶集中营,一路上他和20位新四军战士毫无惧色,正气凛然,高唱“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的战歌。歌声不仅感动了沿途群众,而且使押运的国民党军警大为惊叹。钟袁平进入集中营后,被编入“特别训练班”第三区队。在狱中,他不仅乐观开朗,而且是一位会作曲、会指挥、擅长独唱的“狱中歌手”。钟袁平以歌声为武器,鼓励难友斗志,打击了特务的气焰。被歌声吓坏了的特务把钟袁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害怕他扩大影响,不久便以声音怪异、图谋不轨为名,把他五花大绑押往茅家岭。可钟袁平像一颗燃烧的种子,撒到哪里,就燃烧到哪里。他把中国近百年史表画在茅家岭狱墙上,史表从鸦片战争起,一直到红军北上抗日,最后以百团大战结束,成为讨论中国革命发展史的教材;他还在墙上画了中国地图及世界地图,并且关注时事发展;他组织英文和日文学习,带领大家齐声高唱《国际歌》《黎明歌》等歌曲。学习、唱歌使茅家岭禁闭室变成了“茅家岭大学”。国民党特务们看硬的不行,又来软的,三个月后把钟袁平押回了“特别训练班”。钟袁平利用稍稍改善的境遇写信给妹妹,要她寄来口琴,于是特训班上又响起了清脆、激昂的口琴声,口琴伴奏,激发了狱友们唱歌的热情。1942年5月25日,在狱中党组织的领导下,钟袁平和狱友们成功地发动了著名的“茅家岭暴动”,冲出监狱,但钟袁平在奔跑的途中不幸负伤,倒在水田里。难友们要搀扶他一起走,他见自己伤重,不肯拖累战友,执意要他们先走,大家只得先走。半夜,敌人调集部队进行搜捕,他再度被捕,在遭受到一顿毒打后,他被吊在茅家岭监狱的铁刺笼里,国民党特务几天几夜不给他吃的,但他仍然高昂地唱着革命歌曲,抒发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敌人无法从他口中获得暴动的任何秘密,便于5月28日深夜将其残忍地活埋于茅家岭雷公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