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佩英(1919年7月—1939年7月)

黄佩英(1919年7月—1939年7月)

黄佩英

女,原名黄景壮,桐乡县梧桐镇(今桐乡市梧桐镇)人。家境殷实,儿童时代曾就读于镇上的培德女校(后并入崇实小学,即今北港小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她见到了学校礼堂上悬挂的大幅油画——《铁蹄下的东北》,接受了爱国教师宣讲东北沦陷、人民痛苦的史实教育,与同学们一起高唱抗日歌曲,上街宣传抗日,和学友们一起去大街上查禁日货,还把家中的日货寻出来当街烧毁,爱国主义思想在她的青少年时代就扎下了深根。从嘉兴秀州中学毕业后,她在亲戚介绍下报考进入上海宝龙医院学习医护专业,一心想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1937年初春,黄景壮从朋友中获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她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从内心涌出了前往延安、向往革命的念头。黄景壮在19岁那年的初夏,积极投身到上海学生反军阀、反内战的游行活动,引起了反动警察的注意。一天上午,她参加了一个示威游行后准备返回医院,发现身后跟着两名鬼鬼祟祟的便衣,为了摆脱这两人的跟踪,她闪身躲入了路边的一家大饼店,大大方方地拿起两条面筋,捏在一起炸起了油条。大饼店中常有顾客自己动手把油条炸得老一点、焦一点,因此黄景壮没有引起店内人的注意。两个便衣突然发现跟踪的人不见了,只好往前去寻找,黄景壮趁机摆脱了便衣的跟踪。事后,她的表现得到了上海地下党负责人的表扬,负责人夸她面对敌人时机智勇敢,也加强了对这名爱国青年的培养。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打上海。11月23日,她从由乡下逃难至上海的亲友口中获知,日寇飞机在其家乡梧桐镇上空扔炸弹,武庙街被炸成一片火海,昔日豪华的钱家厅堂被炸成了一片瓦砾,变成了“钱家白场”。黄景壮义愤填膺,更加深了对日寇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到处打听奔赴延安抗日的途径。这时候,她结识了长她4岁的中共地下党员左英,从左英口中获悉,在江南活跃着一支英勇抗日的革命队伍,名字叫“新四军”。

1938年春,黄景壮在左英的带领下,秘密潜往浙江省长兴县,找到了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政委的江南新四军。由于部队急需医护人员,而黄景壮在上海宝龙医院实习过,于是组织上立即安排她进入新四军教导总队的医护所,任随军护士,而医护所的所长正是介绍她加入革命队伍的左英同志。此后,黄景壮更名为黄佩英,意为“敬佩抗日英雄”。渐渐地,她的原名只有左英等熟识的人才知晓了。

1938—1939年是抗日战争时期非常艰苦的岁月,日本鬼子疯狂地开展了大扫荡,到处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新四军部队转战江南,从长兴北上,插入苏南山区,又西进皖南,在安徽省泾县建立抗日根据地。黄佩英在艰苦的环境中迅速地成长。她经历过正规医院的医务培训和实践,加上她聪明伶俐、为人随和温柔的性格,医护工作又百般细致、周到,因此伤员们都很喜欢她。

1939年7月31日下午,新四军教导总队在安徽省泾县西部的云岭镇召开大会,纪念八一南昌起义胜利12周年。不料,这个信息被暗藏的特务报告给了日寇泾县司令部。大会刚开始不久,两架日军轰炸机飞抵会场上空,部队首长立即命令解散隐蔽,但是日机已经开始俯冲投弹,一时间火光冲天,来不及躲避的战士和群众伤亡惨重。黄佩英本来完全可以躲进附近山坡下的树林中,但她听到了一片惨厉的呼救和哭喊声,于是拔腿向受伤的战士和民众奔去。这时候,左英看到一颗炸弹在黄佩英身边爆炸,黄佩英被弹片击中头部,身子一晃,倒在了血泊之中。战友们冲上去把她抱到树林中,只见她满身鲜血,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美丽的双眼。黄佩英为革命事业奋勇献身,成了广大战友与群众敬佩的英雄和学习的榜样。

黄佩英生前在新四军从未讲过自己是浙江桐乡人,只有亲密的上级和战友左英同志才知道她参军前的名字叫黄景壮。大家把她掩埋在云岭附近的墓地中,并由左英所长把她作为孤儿向当地政府进行上报。1990年,仍健在的离休干部左英获悉浙江桐乡寻找新四军战士黄景壮的信息,急忙到桐乡核实,并立即写证明上报民政部门。同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公函,批准追认黄佩英(黄景壮)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