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三明(1933年—1953年7月)

孙三明(1933年—1953年7月)

孙三明

又名孙山明,海盐县六里乡(今海盐县澉浦镇)人。祖父以经营糕饼杂货店为生,不料杂货店毁于大火。孙三明父亲孙勉之继承了其父的经商头脑,到上海宏大书店当学徒,后与人在上海合资开办明善书局,并在上海站稳了脚跟。母亲则在家乡一边务农,一边照顾儿女。孙三明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后夭折)。大哥常与父亲在上海,孙三明和二哥相处较多,也更为亲密。幸亏父亲精明能干,母亲勤勉务农,孙三明兄弟的生活环境较好。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的场所。上海人民惊恐不安,明善书局的生意日益难做,孙三明兄妹和母亲在家乡海盐也是终日躲躲藏藏,提心吊胆地过日子。1939年,海盐形势更加恶劣,母亲只好带着子女到了上海,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这样过了几年,母亲农忙时回乡种地,父亲带着孩子在上海,孙三明也终于开始上学。在上海,他接触到了各种抗日的呼声,见过很多抗日活动,“保家卫国”“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口号在年幼的孙三明心中留下了种子。1944年,父亲重病,书店经营情况恶化,母亲要留在上海照顾父亲,大哥已经从业,妹妹不幸病故,孙三明只得和二哥中断学业,回到乡下投奔姨妈。此时11岁的孙三明已经十分懂事,常帮助姨妈分担重活。为了减轻姨妈的负担,二哥经人介绍到平湖县新埭镇东鼎湖酱园当学徒,孙三明则继续留在姨妈家。1946年,父亲病故,母亲回到家乡,孙三明也回到母亲身边。不久,经亲友介绍,17岁的二哥到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工作。由于大哥已经在上海工作,家庭经济逐步走出父亲重病以来的低谷。13岁的孙三明终于可以继续他早已中断了的学业,到澉浦镇上的城南小学读书。在那里,孙三明开始逐渐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是解放战争的爆发及形势的发展。1948年夏,孙三明小学毕业后进入海盐县立初级中学读书。他十分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此时,解放区传来种种振奋人心的消息,三大战役胜利更是深深地鼓舞着孙三明,尽管自己仍处在被白色恐怖包围的国统区,但他一直坚信,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1949年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军六十七师某部进入县城,不费一枪一弹便宣告海盐解放。海盐解放使海盐的历史完成了一次重大转折,也使孙三明的思想性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变得异常兴奋、激动,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多次向驻扎在县城的解放军部队表达自己想要参军的意愿,但一次次被回绝。终于,在这一年的11月,孙家收到了孙三明从浙东解放军部队寄来的信,他参军了。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从此,孙三明所在的部队也开始了入朝参战的准备工作。到部队后,孙三明的工作曾有过几次变动。一开始,部队领导看他年纪小,又有点文化,就让他到文工团去搞文艺,但他的普通话太差,不行!后来,部队安排他到炮兵团去当炮兵,又因为他身材矮、力气小,也不行!最后,部队送他到卫校学习,安排他当卫生员。部队生活的磨炼,使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确了奋斗的方向。他进卫生学校后,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学医,争取当一名出色的部队卫生员。1951年7月底,孙三明从卫校毕业后归队,当时他的年龄是18岁,身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二十三军六十七师二〇〇团一营三连卫生员。

1952年9月5日起,孙三明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军经过安东,渐次进入朝鲜境内。在部队里,条件极为艰苦,饥渴、劳累时刻折磨着他,但战斗不息,抢救不止,他要和战友们一起坚持到战斗的最后胜利,坚持到抢救任务的最后完成。他咬紧牙关,不停搜寻着一个又一个抢救的目标。然而,就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孙三明不幸中弹,倒在了血泊之中,牺牲在胜利的前夕。战友们流着泪掩埋了他的遗体,那一年,孙三明还不满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