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铃(1921年2月—1970年7月)

钟 铃
女,原名龚怀瑾,平湖县林埭乡(今平湖市林埭镇)人。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钟玲8岁入林埭小学读书,后为躲避匪患被寄养在外婆家。她先后在当湖小学、梯云小学就读,在学校里勤奋学习,喜作文,爱唱歌,也会弹风琴。她平时没有“名门闺秀”的傲气与娇气,不欺弱小也不畏强暴,同学们都和她合得来。
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平湖全公亭一带登陆,大肆烧杀抢掠,钟铃被迫中断求学之路。1939年,母亲病逝,弟弟夭折,妹妹出走,父亲沉迷于抽大烟,无奈之下的钟铃选择冲破封建束缚,开始谋求自食其力的生活。1939年秋,她到大哥当校长的林埭小学任教。
1940年年初,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浙江省战时政治工作队第三大队第五中队(简称“三五队”)来到平湖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钟铃与政工队中的共产党员严昔茵交好,在其帮助下,钟铃思想觉悟提高很快,并向党组织提出要求参加革命的意愿。1940年5月,中国共产党浙西特别委员会根据抗日战争的需要,在“三五队”的基础上建立中共海北地区工作委员会,并发动群众开展“拒缴汉奸顺民地租、移作抗建经费”运动,钟铃踊跃参加,气得父亲在家中大骂她是“吃里扒外”的不肖子孙。1940年7月,钟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她,工作更加积极认真,不久就被调入国民党平湖县战时政治工作队,负责妇女、儿童工作。是年9月底,中共海北妇女会在黄姑运港召开全县妇女代表大会,成立了平湖县妇女会,钟铃参加了此次大会。她还参加了“青年阻破突击队”,与男青年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去破坏日军的交通公路和电讯线路。在斗争中,钟铃不断成长。11月底,由于中共海北工委负责人于以定被捕,一批党员骨干暴露,不得不迅速撤离海北。钟铃与妹妹考虑到党组织经费困难,转移的盘缠不够,便商议将各自的陪嫁首饰都交给组织,充当撤离人员的路费。12月上旬,钟铃来到江苏省如皋县掘港镇新四军阵地,被分配到苏中第四区游击指挥部政治部保卫科工作。
1941年春,钟铃被调往丰里区搞宣传工作。她总是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以自己乐观、活泼、热情的态度感染身边的人,鼓舞群众的抗日热情,还动员群众参军参战。1942年10月,钟铃被组织送往专署财经处会计训练班培训,结业后被分配到丰里区公所当会计。1943年春,苏中解放区实行“精兵简政”,钟铃返回平湖,因一时无法与组织接上联系而在平湖乡下辗转活动。其间,她一边主动联系同样与组织失去联系的青年一起学习,还利用敌人矛盾迫使国民党当局逮捕了鱼肉百姓的伪乡长沈民健,打击了日伪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是年夏,伪省教育厅在嘉兴地区举办“小教暑期讲习会”,钟玲组织进步教师在“讲习会”上据理驳斥政治教官吹捧帝国主义、灌输反动思想的言论,揭露了日伪的反动阴谋,团结教育了青年教师。10月,为了寻找党组织,钟铃从乍浦渡江过海去余姚,一番长途跋涉后终于在四明山找到了新四军,并被留在浙东新四军南山指挥部工作。第二年年底,钟铃因病回到平湖就医,当时为了革命工作,她隐避在乍浦乡下教书。
抗日战争胜利后,钟铃在海盐县的王庄桥小学,与丈夫朱士萍工作和生活在一起。1949年春,为了安定民心、警告敌人,钟铃将油印的《告全县同胞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布告》藏在孩子尿布里,抱着孩子步行数十里,并躲过敌人搜查,安全将其送到平湖城关,由城内党员进行张贴,平息了谣言,使群众做好了迎接人民解放军到来的准备。1949年5月11日,平湖解放。6月1日,平湖县人民政府成立,钟铃被派驻平湖县邮电局,成为政府代表。1950年8月,钟铃调任嘉兴邮电局负责发行工作,后又调任新塍邮电支局局长。钟玲在工作中一贯兢兢业业,爱护培养青年,关心职工群众,乐意助人,为建设邮电事业倾心尽力。“文革”开始后,造反派将“假党员”等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她身上。1970年7月,种种迫害导致钟铃癌症复发,不幸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