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宝瑜(1923年—1944年)

沈宝瑜(1923年—1944年)

沈宝瑜

又名楚南,化名叶平,桐乡县濮院镇(今桐乡市濮院镇)人。少年时的沈宝瑜目睹了政府腐败,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便产生了对反动统治阶级和黑暗社会的不满。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中国的东大门——上海岌岌可危,浙江嘉兴等地很快就有沦陷的可能。为了不做太阳旗下的亡国奴,年仅14岁的沈宝瑜跟随叔父等5人离家出走,经广州抵达香港。找到亲戚后,经其介绍进入中华书局有限公司香港分厂当学徒。由于香港分厂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共党组织在香港分厂发动厂内群众展开了一系列罢工斗争,沈宝瑜积极参与其中,并成为队伍中的骨干,斗争中的他也得到了锻炼,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沈宝瑜的信件

沈宝瑜用过的脸盆

1939年夏秋之际,工厂关闭。沈宝瑜失业滞留在港,生活非常艰难,每天只有两餐“大锅饭”(救济失业工人用大锅煮的粗米饭),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革命的志向,仍积极参加“时事座谈会”“作者座谈会”“读书班(研究社会科学)”等进步活动,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同时,他撰写进步文章,向工人阶级自己的刊物——《中华旬刊》投稿,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1940年春,沈宝瑜主动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坚决要求到抗日前线参加战斗。5月,根据香港地下党的安排,沈宝瑜经上海到达江苏省常熟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以楚南之名,先担任中共江城区委委员,不久调中共里睦区委任青年委员,同时负责杨塘乡(今属董浜镇)、周泾乡(今属碧溪新区)的民运工作(支部工作)。其间,他吃住在“堡垒户”家里,在党员骨干的帮助下,工作颇有起色。1940年冬,中共东路特委警卫二团成立,沈宝瑜调该团一连任文化教员。他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在一次战斗中,他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头部负伤,险些牺牲。1941年7月,日伪军在常熟地区进行残酷的“清乡”行动,部队化整为零,沈宝瑜等组成游击小组,坚持在江城区开展抗日斗争。在一次抗击日伪军“扫荡”的斗争中,因叛徒出卖,沈宝瑜被捕,关入苏州“感化院”。在这座专门关押共产党人和抗日爱国志士的监狱里,敌人用尽各种卑劣手段,软硬兼施,要沈宝瑜“自首”,加入“大东亚共荣圈”,充当汉奸卖国贼,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只得将他押往南京“感化院”,尽管南京“感化院”的级别更高、花样更多、手段更残酷,但对宁死不屈的沈宝瑜来说是徒劳的,他没有透露党的任何机密。敌人不得不将沈宝瑜和其他一些所谓的“顽固分子”押送到浦口火车站,残忍地强迫其进行劳役,他们一不小心就要吃鞭子、挨刀子。地下党及时在难友中进行宣传活动,提出“死在这里不如冲出牢笼以求生路”的越狱号召。经过沈宝瑜等人的秘密串联,一场越狱大暴动终于在1942年夏的一个深夜爆发了。难友们不顾生死,前仆后继,冲出牢笼,越过电网,终于越狱成功。

一连串的折磨和挫折,没有使沈宝瑜消沉,反而锻炼了他的意志。故乡被日寇铁蹄践踏,他不得不在家里躲藏着,但他抗日爱国的心却藏不住。他常常秘密地向进步青年讲日寇的暴行和新四军抗日斗争的故事,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教唱革命歌曲,在家乡暗暗地播撒革命的火种。1943年年初,沈宝瑜的身体开始好转。到了夏季,身体基本恢复的沈宝瑜再也待不住了。8月,他毅然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只身来到上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和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沈宝瑜化名叶平,重返抗日前线。他渡过长江,到达江苏省海门县(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在通海行署汇通区政府工作。1944年冬的一天,组织上决定在路南(通海公路)的天补乡(今天补镇)开展工作。沈宝瑜奉命带领一支由3人组成的小分队,去争取一名日伪占领区的伪保长。在完成任务返回游击区的途中,小分队遭遇了日军,沈宝瑜沉着应战,镇静而果断地指挥小分队的另两位战士立即分散隐蔽,并告诉他们待鬼子退去后在某地集合,自己则殿后掩护。在战斗中,沈宝瑜为了掩护战友撤离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