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驹(1919年—1947年5月)

张龙驹(1919年—1947年5月)

张龙驹

海盐县长川坝乡(今海盐县秦山街道)人。年幼时父亲在海里溺亡,张龙驹不得不经常外出讨饭或给人帮工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十四五岁时,迫于无奈,张龙驹离开亲人和家乡,只身前往上海,在一家大饼摊当学徒。1941年秋,他在江苏省南通县金沙镇(今南通市通州区)参加了新四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的张龙驹工作积极,战斗勇敢,还是队伍里的文艺骨干和“知识分子”,他的京戏唱得好,还在团办《战斗报》上发表文章。入伍后,张龙驹所在的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该团番号先后改为苏浙军区三纵队七支队、华中野战军八纵队六十四团、一师七团、华东野战军四纵队三十四团和解放军二十三军二十五团)由粟裕大将亲自培育,历经百战,战功赫赫,是有名的“老虎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觊觎苏中解放区,不断进犯。解放军自卫反击,爆发了“小海战斗”。1946年4月26日,敌人侵占了小海,张龙驹所在的八纵队六十四团奉命收复小海。战斗异常激烈,眼看战友们一个个倒在敌人枪下,张龙驹怒火中烧,冒着枪林弹雨,带领三个掷弹组,进攻敌人重兵固守的敌团部。在他们顽强的坚持下,我军全歼敌人三一三团,取得了华中解放自卫反击战的首次大捷。战斗结束后,张龙驹被评为一等战斗英雄,他的事迹也在纵队里传开了。

1946年7月,伤愈归队并被调往团部特务连任二排排长的张龙驹随部队参加了宣家堡战斗,这是苏中“七战七捷”的第一仗。当时面对的敌人是号称“天下第一军”的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十九旅,敌人装备精良,工事坚固,但并没有吓倒张龙驹和全团指战员。他们个个斗志昂扬,士气旺盛,抱着必胜的信念投入战斗。战斗一打响,张龙驹就带领突击班冒着火力接连攻克敌人两座大碉堡,凭借着突击班的突破,后续部队很快以歼敌一个旅部两个团共三千余人的战果,取得了大捷。张龙驹在此次战斗后被评为战斗模范。

宣家堡战斗结束后,张龙驹所在部队移师海安休整。此时,国民党军队企图乘华中野战军主力疲劳之际进行决战。为了掩护主力部队继续休整,阻止敌人的进攻,张龙驹所在的七团参加了海安防御战。张龙驹率领特务连二排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中他两次负伤却不肯离开战场,直至第三次重伤昏死过去才被战友抬下战场。战友们深受鼓舞,如期完成了海安防御战的战斗任务。这一次海安防御战后,张龙驹受伤特别严重,导致二级残废,按规定已不能重返前线。伤口痊愈后,他只得服从组织安排回地方工作。然而就在回地方的路上遇到了七团政治处主任、机枪连连长。张龙驹向他们表达了重返前线的强烈意愿,部队首长非常感动,破例允许其重返前线。

1947年1月,担任特务连副连长的张龙驹参加了枣庄攻坚战,一人打死十几个敌人,荣立二等功。5月14日,张龙驹又参加了山东省沂南县马山孟良崮战役,他所在的特务连主攻520高地。战斗中,张龙驹面戴黑皮口罩,由于在海安防御战中嘴巴受伤后口齿不清,只能用吹哨子的方式代替口令指挥战斗,肩头和小腿受伤了也不顾惜,仍然带领一个组抗击敌人,还和敌人拼了刺刀。很多战士都被敌人的喷火器烧伤了,张龙驹不顾烧伤,积极战斗,直至七八个敌人一起向他冲来,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战斗结束后,张龙驹和很多战友都牺牲了,他所在的特务连只剩下三四十人。孟良崮战役后,张龙驹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和一等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