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清(1941年—1967年3月)

宋月清(1941年—1967年3月)

宋月清

桐乡县高桥乡(今桐乡市高桥镇)人。父亲名叫宋福荣,母亲名叫高福英,夫妇俩先后生下5个儿子,分别是月州、月清、月忠、月康、月林。因宋父双目失明,只靠母亲一人起早摸黑劳作,收成微薄,一家人终年食不果腹。为了维持生计,宋月清小小年纪便尝遍了人间的屈辱和冷暖。

1949年5月,红旗飘到了大安坝。8岁的月清,高兴地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来到开设在当地尼姑庵的初小班学习。他聪明活泼,学习用功,深受老师喜爱。正当他如饥似渴地接受知识的滋润,互助组合作化运动开始开展,月清家缺少劳力,急需帮手,他只能依依不舍地辞别学堂,放下书包,和兄长、母亲一起下地种田。劳动使他早早地养成了朴实节俭、吃苦耐劳、勤劳能干的优良品质。

1958年,各地大炼钢铁,月清走出家门,来到办在高桥集镇东市梢的小高炉,工作半年后,又转到高桥铁器社学艺。见月清体格健壮,有一副好身板,师傅便分派他做打对头步(擎大铁榔头)的工种。月清勤奋好学,又肯吃苦耐劳,一年多下来,精湛的打铁手艺深受同行的赞赏。

1960年3月,19岁的宋月清报名参加了解放军,经过政审、体检,他光荣入伍,告别家人赴上海军营,在解放军6537部队高炮二师四团服役。3个月的新兵训练后,宋月清被分到了二营六连炊事班,干起了“火头军”的行当。炊事班的工作繁忙而细致,每天都要起早贪黑,与锅碗瓢盆为伴,整天围着灶台转。柴米酱醋盐,酸甜苦辣咸,炊事班平淡的生活,却要做出不平淡的味道。部队对伙食保障抓得严,炊事员就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刚来炊事班的月清,待了没几天就有种“本领恐慌”感。他平时一休息下来,就捧着班长给的“秘籍”耐心研究、细心琢磨,硬是靠一点一滴练出了好手艺。不久,香软爽口的面食他会制作,香气四溢的菜肴他也会炒烩,在灶台前得心应手。由于在部队表现出色,宋月清于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炊事班班长。作为班长,他身先士卒,苦活累活总是抢在前头,样样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多次被部队评为“五好战士”。4年后,宋月清超期服役,仍留在部队。1966年,宋月清已超期服役3年多。当时,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美帝国主义于1964年在越南挑起了“北部湾事件”,悍然对越南发动侵略战争。胡志明主席请求中国支援,于是毛泽东主席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根据中越两军协议和1965年7月14日越军总参谋部的请求,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批又一批的工程兵、防空兵,先后从友谊关出发入越作战。宋月清所属的6537部队三十二支队,是第四批入越作战的高射炮兵部队,由空军高炮二师师部辖本部3个团及配属的海军高炮两个营、陆军高炮一个独立营组成。部队于1967年1月4日出征,赴越南谅山地区,担负新建的克夫至太原铁路线的防空作战任务。宋月清被分在三十二支队三○四大队二中队,担任炊事班长,任务是为前线战士提供可口的饭菜,保障前线战士的饮食安全

随部队来到前沿阵地后,精心察看地形,选择炊事班落脚地点,构筑野炊厨房,搭建防空隐蔽伪装,宋月清样样抢在前。为了防止敌机的轰炸、袭扰,野炊要做到不见炊烟、不见明火。白天做饭不能漏烟,要在掩体内把野炊厨房堵得严严实实,烟全闷在屋子里,把炊事员们呛得满脸鼻涕眼泪。后来,宋月清发明了“无烟灶”,就是在厨房外安装一根长管子,沿坑道把烟引到远处散开。他还在锅灶周边插上许多小管,让炊烟贴着坑道壁消散。因为做饭洗菜,总是有人进进出出,夜晚火光很容易被敌人发现,他就创造了“双层门”的办法,无论出还是进,总有一扇门是关着的,火光就不容易被发现了。炮火炸不掉锅灶,环境再险恶也灭不了他们的炊烟,宋月清带领这批火头军,坚强地做好前沿战士的后盾。他带领炊事兵们,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想尽办法改善前线战士的伙食:煮米饭、蒸烙饼、做糖包,每天做出可口的饭菜。为了让前线的战士吃上热乎的饭菜,宋月清和战士们把做好的饭盛放进铁皮桶里,装进条筐,用草、棉花包裹好,插上树枝伪装,不辞劳苦地送往前沿阵地,一天早晚送两趟。为了防备敌机轰炸,宋月清每天都要先去侦察地形、探路,以应对美国飞机的空袭,两天之内不走一样的路。往前线送饭时,总是尽量多去一些人,多做些饭菜,多准备几副担子。即使在路上被炸坏了一副,还有备用,也能保证饭菜一定送到前线。就这样,一晃两个多个月过去。

1967年3月中旬,战况吃紧,美国飞机白天、黑夜轮番轰炸,炸了防空兵,再炸工程兵,铁了心想把新建的克夫至太原铁路炸毁,掐断这条生命线。3月15号,由于敌机封锁了周边地区,炊事班已连续3天无法送一趟饭上高炮阵地,前沿战士只能靠吃压缩饼干、喝冷水来充饥、解渴。宋月清和炊事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决心尽快解决部队吃饭问题。

这天下午,宋月清亲自带领突击送饭小组,冒着生命危险,要把饭菜送到前沿阵地每个战士手中。他们把小筐改为大筐,过去是多人上前沿,这次缩减为3人,以尽量减小伤亡。路上,遇到敌机轰炸扫射,他们立即卧倒隐蔽,途中遭到敌人炮击,就跳入掩体。敌人炮击一停,等敌机离开,他们立刻沿着战壕,爬起来向阵地跑。和美国飞机几轮斗智斗勇后,3人已来到距前沿阵地不到300米的一片开阔地前。宋月清说:“这里最危险,我们拉开距离分散过去!”说完,他自己第一个快速冲了出去。谁料此时,敌人四架F-105战斗轰炸机鱼贯临空,又快速俯冲过来投掷炸弹。轰炸的激烈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顿时,坡地上硝烟滚滚,弹片横飞,如同狂风暴雨。由于无处避让,宋月清腹部、大腿数处先后被弹片击中,鲜血染红了阵地前的泥土。26岁的宋月清,为了中越人民的安宁,在援越抗美战场上英勇献身,后被授予三等功。这位功勋卓著的炊事班长,现长眠在越南谅山省有陇县明山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