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立(1920年—1940年1月)

章 立(1920年—1940年1月)

章 立

桐乡县乌镇镇(今桐乡市乌镇镇)人,父亲是一个乡村教师。他7岁进乌镇植材小学读书,勤奋好学,聪明善思,尤其在美术、音乐方面显示出过人的才华。1932年春,章立在植材小学毕业后,随大哥去北平上中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个性刚强的章立不愿做亡国奴,随华北学生流亡团体辗转到了上海。他白天在世界语学校补习,晚上积极参加“雪影社”的活动。“雪影社”对外称“雪影剧社”,是由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一个抗日救亡青年群众团体,设在英租界内。其主要活动方式是:举办读书会,出版油印刊物,创办工人夜校,上街张贴抗日标语,等等。章立入社后,深知自己政治水平低,遂发奋自学《大众哲学》《资本论》《论持久战》等理论书刊,还广泛涉猎《铁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革命文学书刊。1939年年初,章立担任“雪影社”理事后,主持开展了歌咏、乒乓球、康乐球、棋类等文体活动,还组织了木刻、绘画、戏剧等兴趣小组。他要求上进,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他不顾敌伪的严密控制,想方设法带领戏剧组人员,深入到各工厂内进行活动,为工人演唱革命歌曲,表演话剧,从而点燃了广大工人心中的抗日之火。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根据其表现,将章立列为党员发展对象。

1939年5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六团团长叶飞按照支队司令员陈毅的命令,带领部队冲破日伪军的封锁和国民党军队的限制,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从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出发东进。7月,新四军领导下的“江抗”副总指挥何克希、独立第一支队参谋长周达明率领400余人,从常熟东进抵达昆山。9月中旬,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为配合“江抗”东进,决定输送章立等爱国进步青年去“江抗”工作

章立辗转来到“江抗”游击区吴县太平桥,苏州县工委书记宫岳根据章立的爱好及专长,将他分配到距太平桥一里的江南出版社,任美术编辑。章立从小喜爱画画,在北平时,他大哥熟悉印刷制板技术后,自己开了一家印刷制版作坊,章立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在大哥的作坊里学习技术,因此在制版技术上有一定的基础。到出版社工作后,章立以笔为武器,为书刊画插图,并在报上发表了不少漫画作品。不久,因工作需要,章立又调“江抗”随军服务团工作。服务团工作繁忙,平时既是文工团,又是工作团,作战时又是救护团,加上当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粮食紧张,每餐不是萝卜干就是野菜汤,有时甚至一整天都吃不上一顿饭。日伪军还经常下乡“扫荡”,晚上服务团为防止敌人偷袭,常常行军到深夜,有时几天都睡不上一个安稳觉。章立终于病倒了,全身发冷、发抖,继而发高烧,汗水湿透了衣服,四肢无力,寸步难行。随军医生诊治后,确认章立得了疟疾,但部队缺医少药,无法治疗。而此时部队机动作战,战斗频繁,伤病员又不能随军行动。新四军东进也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怨恨,国民党第三战区不断向新四军施压,频频挑起冲突。为顾全大局,根据上级指示,新四军东进部队于1939年秋西撤,向苏北行进。撤退前,部队在阳澄湖畔的常熟县东唐市镇(今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组建了后方医院,留下了36名伤病员,他们中有“江抗”参谋长夏光,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刘飞,新四军第一支队六团政治处总支书记黄烽、二连连长吴立夏,以及章立等,其中还有一名特殊的伤病员——日本俘虏高桥新一。高桥是日本移民,1939年,在苏常太地区的一次战斗中受伤,被新四军俘获。当初高桥很害怕,但被送到后方医院后,得到了医院的精心治疗和照顾。章立协助医院做高桥的思想工作,闲时和高桥下棋或闲聊,相互学习,一同娱乐,给他讲日军侵华的暴行等,使高桥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后来高桥加入了新四军,成为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的一员。

1939年10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六团团长叶飞派杨浩庐返回常熟,传达了以伤病员为主体重建部队、坚持原地斗争的命令。11月6日,以新四军伤病员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在常熟东唐市附近一个村庄成立,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处主任,黄烽任政治处副主任,在苏州、常熟、太仓一带坚持抗战,东路地区的抗日斗争再次发展壮大起来。

1939年12月27日,因汉奸告密,昆山巴城据点日伪军数十人突袭常熟县横泾附近的后方医院。日伪军以机枪封锁全村,然后挨户搜查。高桥被查出后,日军要他指认新四军,他想方设法帮助掩护,但章立等人因身穿军服而无法逃脱,最终共有伤病员及医务人员、民运工作人员22人被押解到昆山日军警备司令部。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和刑罚,章立视死如归,横眉冷对,没吐一个字。章立等人被捕后,高桥凭着自己的特殊身份,及时向外传递有关信息。当地党组织积极营救,通过红十字会,将14名医务人员和民运工作人员安全营救了出来。章立等人因身份暴露,无法保释。

1940年1月初,日军把章立、许桂生等8人杀害于昆山马鞍山麓。章立临刑前奋力高呼:“共产党万岁!”“新四军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胜利属于中华民族!”章立牺牲后,战友们为了纪念他,在《大众报》登载了悼念文章,江南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吴宝康(湖州南浔人)还作了一首名为《虞山脚下》的歌曲,抒发了对烈士的无尽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