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洪生(1919年—1949年8月)

史洪生
桐乡县河山乡(今桐乡市河山镇)人。祖上是江苏省丹阳县人,1919年4月,他出生在江苏省丹阳县一个贫农家庭,兄弟姐妹有10多个,但真正活下来的只有3人。在勉强维持温饱的情况下,父亲坚持让史洪生读书,直至初中毕业。
1935年,16岁的史洪生离开家乡,到上海找工作,但当时的上海兵荒马乱,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后来经一个亲戚牵线,史洪生跟着一位裁缝师傅学习裁衣。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在持续3个月的战争中,上海炮火连天,大部分厂房、民居被焚毁,许许多多的老百姓流离失所。兵荒马乱之时,史洪生只能继续跟着裁缝师傅学生意,艰难谋生。日军攻占了上海,攻占了南京……江南遍地战火,民不聊生。在史洪生的家乡丹阳,日寇侵略军同样肆虐,老家的房子毁于炮火,史洪生的父亲、母亲带着全家一路向南逃到了浙江,落脚在桐乡县八泉乡(今桐乡市河山镇八泉村)五河泾史家角。在史家角的一块荒地上,史家在这里搭了草棚,垦种荒地,安下了家。
转眼间,史洪生在上海谋生已10年,然而,他看到的上海依然是日寇的天下,日伪势力猖狂,百姓无处安身。史洪生觉得这样苟且偷生下去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只有赶走侵略者,才能安居乐业。他便决定投奔抗日的新四军,几经辗转,于1945年5月在苏南参加了新四军。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史洪生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1949年4月,史洪生随大军渡过长江,百万雄师势如破竹,于23日解放了南京。南京解放后丹阳即将解放时,身在当涂的史洪生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但没有得到回复。他十分思念家乡的亲人,待部队驻防南京后,便向领导请假,回家乡看望父母。然而,当他赶到丹阳时,才知道全家早已逃难迁往浙江桐乡,便在亲戚家住了几天之后返回了部队。1949年5月下旬,史洪生参加了解放大上海的战役,他在战斗中英勇顽强,多次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上海解放以后,部队急需干部,由于史洪生有文化,部队领导安排他到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特科学校参加进修学习。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于1949年2月改称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特纵机关从上海迁至南京汤山。8月2日,史洪生和其他学员一起坐上火车,从上海出发,赶往南京。途经镇江时遭敌机轰炸,29名战士牺牲。原集体葬于宝盖山,1966年3月移葬镇江烈士陵园内,第二块、第三块墓碑上分别刻着15位烈士和14位烈士的姓名,其中第三块第三位为史洪生。史洪生牺牲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的英名永留史册。

史洪生烈士墓碑(第一行第三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