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沛德(1926年—1952年10月)

汤沛德
桐乡县新生乡(今桐乡市濮院镇)人。1926年10月,汤沛德出生在京杭大运河北岸桐乡县永新乡(1949年9月桐乡解放后改称新生乡),汤沛德的父亲名叫汤丁坤,原籍浙江诸暨,因家庭贫寒,于民国初来到桐乡投靠其弟,到桐乡新生乡落户后,因没有土地,以帮大户人家打工为生。汤丁坤夫妇先后生下三儿三女,沛德为二子,一家人挤在3间草棚里,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无奈之下,父母先后将3个女儿送人做童养媳。汤沛德12岁时开始替大户人家放牛,未曾上过学。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年底,日军占领了杭嘉湖,盘踞在大运河北岸的永新笕、妙智、正家笕等地,强拉民工筑炮楼、修工事,把住在运河边上的村民赶走,不让其种庄稼,并筑起铁丝网,当地老百姓愤恨地称其为“沿塘三里白”。住在炮楼里的日军和伪军还经常出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汤沛德家就在永新炮楼附近,他目睹日本兵和伪军经常到处抢掠财物,强暴妇女,沛德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仇恨侵略者的种子。汤沛德自小喜欢习武,每天早晨锻炼身体,几年时间就练就了一副好身体。到十六七岁时,汤沛德已长得人高马大,浓眉大眼,炯炯有神,更是一把劳动的好手,肩挑两百多斤的担子也健步如飞。汤沛德不但力气大,而且勤奋,一些大户人家都喜欢汤沛德帮其做工,家里生活条件逐渐有所改善。谁知好景不长,日本鬼子刚投降不久,国民党军队就在各地抓壮丁,他们看到身体壮实的汤沛德,便强行把他带走当了兵。
1949年5月,汤沛德所在的国民党部队被解放军收编,于是,他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不久担任了班长。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1951年3月,汤沛德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排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1952年的抗美援朝战场呈现了敌我双方僵持不下的态势。这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策划了一场一年以来规模最大、以五圣山上甘岭地区为主要进攻目标的“金化攻势”,他们将这次“金化攻势”的代号定为“摊牌行动”,预计以200人阵亡为代价,在5天内全胜。五圣山、斗流峰和西方山一线,是整个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关键。“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万人的兵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航空导弹,志愿军也陆续投入兵力4万余人,发射炮弹40万发。战斗激烈程度实属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超过二战最高水平。
上甘岭战役举世闻名,涌现出了黄继光、秦庚武等无数英雄战士,汤沛德就是和他们在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在炮火中,汤沛德多处受伤,最后双腿被炸断,在卫生员给他包扎的时候,他还在用冲锋枪向敌人射击。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最后以“联合国军”惨败而告终。
1953年3月,部队派人来到英雄的家中,送来汤沛德的遗物和军功章,家乡的亲人才知道汤沛德为了保家卫国,已经献身于异国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