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必达(1923年1月—1943年2月)

陈必达(1923年1月—1943年2月)

陈必达

化名陈木天、陈慕天,小名陈小观,桐乡县濮院镇(今桐乡市濮院镇)人。曾就读于濮院镇敬业完全小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浪潮也席卷了濮院,在老师的鼓励下,陈必达和同学们上街高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日思想,并倡导国货、抵制日货。1936年,陈必达离开濮院,到吴兴县善琏镇福昌达绸布庄当学徒,饱受老板的奴役。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抗日的怒火燃烧了整个浙西大地。1938年秋,陈必达毅然离开绸布庄,到抗日游击队朱希、汪鹤松部队参与政治部工作。在该部的工作使陈必达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也掌握了不少游击战术知识,很快他由一个小学徒成长为一个活跃的政工人员。每天他不是书写、张贴标语,上街演讲,下乡演出,就是到民校、识字班积极宣传抗日道理,大造抗日舆论。11月9日,近万名日伪军配以汽艇、飞机,多路围攻朱汪部队。10日,陈必达随部队由乌镇撤至练市镇附近的钟家墩。翌日上午,部队被敌人以优势兵力四面包围。由于钟家墩南、西、北三面环水,仅有两条路与外相通,不利突围,除陈必达等部分武装随副司令汪鹤松突出重围、朱希用菱桶泅水幸免于难外,余皆壮烈牺牲。钟家墩血战后,陈必达随朱、汪突围部队撤到临安整编、训练。刚从新四军军部派来的周达明给大家讲游击战术课,短期整训提高了陈必达的军政素质,使他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进一步掌握了游击战术知识。

1939年春,朱、汪部队重返浙西沦陷区,活动在桐乡乌镇至吴江严墓一带。陈必达在政训处中共党员的影响下,夜以继日地奔波驻地,开展地方民运工作,发动群众,先后建立了“妇救会”“儿童团”“救国会”等群众组织。频繁的战斗生活,使陈必达迅速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游击队员。5月,中共浙西特委为了更好地争取朱、汪部队,决定将朱汪部队中共支部改建为特支。特支的建立加强了党的领导,加快了党的发展工作。9月,陈必达在中共党员的帮助和教育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陈必达更加意识到自己身为党员,肩负着抗日救国的重任。1939年年底,朱汪部队被国民党苏南行署改编,共产党人在该部队已无法立足。经中共浙西特委安排,陈必达于1940年1月奉命返回家乡濮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2月下旬,中共浙西特委决定建立中共嘉(兴)崇(德)桐(乡)工委。3月,中共嘉崇桐工委组织委员刘明来濮院,与陈必达接上了组织关系,并确立了“以结拜兄弟的方式,团结抗日骨干,培养、发展党员,壮大我党力量”的工作方法。5月底,陈必达在发展韩起祥、朱树声、潘金海等人为“抗日反汪大同盟”成员后,成立了“抗日反汪大同盟”濮院支部。9月,经过培养考察后,陈必达吸收了很多共产党员,经过中共嘉崇桐工委批准成立了中共濮院支部,陈必达任书记。建立党组织后,陈必达继续努力边进行党的发展、组建工作,边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依靠党员秘密串联发动,广泛结拜兄弟,在壮大抗日力量的同时,还利用平时闲谈、学校演讲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揭露敌伪罪行,启发民众觉悟,从而点燃了濮院地区的抗日之火。当时,镇郊南石桥一个绰号叫“尖刀三少爷”的汉奸高善富成为当地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障碍。1940年初夏,陈必达请示中共嘉崇桐工委同意后,率领一支由近十名党员和进步青年组成的武装小分队,以急行军的速度向高善富的老巢南石桥进军,途中抓住了高的亲信,证实了高在家,而且戒备松懈,遂前往高家一举将其抓获并处决。之后,为消除隐患,陈必达又击毙了蔡安浜的日伪情报员祝阿妹。这一系列的镇压汉奸行动,打击了濮院地区敌伪的气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使濮院地区抗日之火越烧越旺。

1940年年底,濮院党组织成员增至35人,支部下属党小组除原有濮院镇、米安桥外,还新建了国界乡小组。鉴于濮院地区党员数量的增加,为了更好地加强党对这一地区的领导,1941年1月,中共嘉崇桐工委报中共浙西特委同意,决定成立中共濮院区委,陈必达任区委书记。2月,陈必达又在嘉兴泰石乡(今属洪合镇)发展了5名党员,建立了中共泰石乡支部。濮院地区的抗日工作鼓舞了广大人民,也震惊了敌人。抗日救亡的局面打开之后,陈必达又将眼光投向了新的目标——搞武装。5月,因为国界乡(今洪合镇所在地)副乡长兼自卫队副队长夏福庆,陈必达暴露了身份,只得紧急撤离嘉崇桐地区,来到苏南抗日根据地,经过学习后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政治指导员。在连队里,他积极做好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经常找干部、战士谈心,是干部、战士的贴心人。战斗前,他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战斗中,他又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是连队里的顶梁柱。

1943年2月,陈必达所在连队在向大茅山竹篑桥进军时与大批日伪军遭遇,陈必达为掩护部队撤离,殿后狙击,战斗中不幸身中数弹而壮烈牺牲,时年20岁。

陈必达的信件、表壳及烈士家属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