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正(1920年12月—1945年10月)

吴中正
曾用名吴洛山、吴梦卿、何其鲁,平湖县全塘乡衙前镇(今平湖市独山港镇)人。1933年小学毕业后,到上海某烟纸店当学徒。1935年,经朋友介绍进入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当排字工学徒。在此期间,他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积极参加党领导的斗争活动,经过各种考验后终于在193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根据党组织指示,吴中正离开上海参加了新四军。1942年任新四军苏南溧阳县财经科科长,为新四军在苏南坚持抗日做了大量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2日,新四军苏浙军区政治部在《苏浙日报》上刊登《向京沪线进军告同胞书》[9],阐明当前形势和党的政策,号召各界同胞立即组织起来,配合我军同敌人斗争,收复国土,制裁汉奸,争取胜利,巩固胜利。吴中正夜以继日地四处奔波,组织和发动溧阳人民,为积极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解放溧阳做好准备。8月19日,溧阳县人民配合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二、第三支队合攻溧阳城。主力部队根据吴中正等提供的日伪军的军事布防资料,首先拔除了西门外日伪军的子母堡和暗堡,为攻城扫清了道路,接着发动总攻,歼灭伪第二师四、五两个团和部分日军,解放了溧阳县城。
1945年10月,为避免内战,新四军奉命北撤。当时,因北撤准备仓促,时间紧迫,苏中五地委除发动沿江人民支援木船外,还临时征用了中华轮船公司镇江分公司“中安”号客轮。10月15日夜,吴中正随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韦一平、溧阳县县长徐公鲁等领导干部、指战员及民工近千人,乘“中安”号客轮从苏南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荫沙港启航。船行至泰兴县(今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县)天星桥附近江面时,因船体陈旧,船舱漏水,加之超载,不幸沉没,包括吴中正在内的800余名同志同时牺牲,吴中正时年25岁。
198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为纪念800余名英烈牺牲40周年,在泰兴县城北郊为烈士们建墓迁葬,立碑建馆,名“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叶飞在碑上亲笔题词:“烈士英灵,永镇江海。”纪念碑现位于江苏省泰兴县泰兴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