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祥(1941年1月—1962年3月)

姜子祥
桐乡县虎哨乡(今桐乡市崇福镇)人。姜子祥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叫姜叙坤,兄弟俩相差3岁。由于爷爷、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全家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一人身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扫除文盲,农村兴起夜学之风。姜子祥聪明好学,劳动积极,思想上进,1957年,年仅16岁的他就当起了生产队的助理会计兼记工员,负责生产队里的农船出租等事务。工作上,姜子祥认真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工农业都比较落后,尤其是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更是非常缺货。为解决化肥短缺的问题,广大农民发挥聪明才智,把人畜粪便、草木灰、河道污泥等作为农作物肥料,称为“积肥运动”。作为生产队助理会计,姜子祥承担起负责检查人畜粪便质量、登记农户上交肥料数量的工作。他认真负责,不怕脏不怕臭,经常蹲在生产队的大粪坑边,检查、登记肥料的质量、数量,从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1958年,姜子祥考入留良公社农业中学,被分配在虎哨管理区分校学习。学习期间,姜子祥如饥似渴地吸收文化知识,并积极参加各种劳动,甚至为了边学习边劳动,他把家里的铁锄带到学校,便于利用学习空余时间来参加劳动。
1960年,19岁的姜子祥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他告别新婚的妻子与亲人,来到舟山群岛的大衢岛7206部队1分队1小队驻防。当时的舟山群岛正处于抗敌前线。入伍后的姜子祥克服了海岛生活的不适应,苦练军事本领,努力工作,积极上进,很快成为部队新兵集训中的标兵。据姜子祥在家信中谈及,他刚到海岛时,由于生活环境不同,饮食不习惯,人一下子瘦了很多,但是凭着一腔报国热血和对部队生活的热爱,他渐渐适应了部队的生活规律与饮食习惯。姜子祥训练很刻苦,同样一个动作,别人操练1遍,他要操练5遍甚至10遍,一定要做到最好、最标准为止。射击训练时,握枪的手磨破了直流血,他也从未放弃过一次训练。正是凭着这股韧劲,没过多久,姜子祥就因为业务出色而成为班中骨干,并被提拔为副班长。
1962年,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再度紧张。从1962年年初开始,台湾国民党当局便进行战争动员,从各个方面积极准备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大规模军事冒险行动的部署。1962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元旦文告”,鼓吹全面动员,迎接“复国”战斗,并采用小股武装登陆袭扰、海上袭扰、空中窜扰等三种主要形式进行破坏骚扰活动。姜子祥部队所在的舟山群岛,正是对敌前沿阵地,他所在的班更是承担着一项光荣而危险的任务,那就是守卫岛上的弹药库。除了日常带领班里战士备战操练外,保卫弹药库安全更是身为副班长的他心中的一件大事,无论自己值岗与否,姜子祥每天都要亲自查岗,一丝不苟。面对复杂形势,部队首长再三对守卫弹药库的姜子祥所在班的战士强调,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敌特分子破坏,还提醒大家,敌特十分狡猾和残忍,不久前就有兄弟连的连长被假装成渔民的敌特暗杀的事件发生。
1962年3月5日,人们还沉浸在新春的欢快气氛中。夜里,海岛上风雨交加,天气寒冷,副班长姜子祥像往常一下,带领战士们在海岛周边巡逻,回到营房已过半夜,他躺下只眯了一会儿,就又起床开始查岗去了。时针此时已经指向凌晨4点,早岗虽然不是姜子祥值班,但是作为一名认真负责的副班长,他深深懂得,越是看似平静的日子,越不能麻痹大意,尤其是在天气恶劣的日子里,对于最为重要的弹药库,他更是不能放松警惕。当时天还没有放亮,海岛上除了风声和雨声,人们都还在沉睡之中。姜子祥披着雨披,背着钢枪,凭着对地形的熟悉,一个岗哨一个岗哨地查过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那晚,杭州籍新兵王宝发在弹药库岗哨值勤。他看到一个黑影向他走来,便按照要求发出询问:口令?可是由于风雨大加上天黑,姜子祥的口令回复过去时,新兵王宝发没有听清,他心情紧张,以为是敌人,就扣动了扳机,一声枪响,姜子祥倒在血泊之中,不幸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