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化(1918年5月—1943年10月)

吴清化
女,又名吴庆华,原籍平湖县(今平湖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18年5月5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鼎铭,毕业于北平译学馆英文系,与沈钧儒、黄炎培等人是同学,其为人正直,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极为不满,对帝国主义深恶痛绝,对共产党颇有好感,对于子女参加革命活动并不阻挠反对,还常参加为困难工友募捐等进步活动。母亲徐德秀于北平女师大毕业后在北平任教,早年曾为共产党做过不少工作。吴清化兄弟姐妹8人,大哥吴志恒、小妹吴庆康都为共产党做过贡献。吴清化自幼活泼聪颖,勤奋好学,能歌舞,善绘画,喜书法,学习成绩优秀。12岁随父母迁到南京,后考入南京栖霞山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大学。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吞灭中华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半壁河山危在旦夕。腐败无能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弃人民于水深火热于不顾,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主张。在此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四方爱国勇士纷纷缨冠而起,抗日浪潮席卷大江南北。吴清化自幼生长于北平,爱好侠武,在强烈的爱国热情冲击下,由大哥吴志恒(中共党员)介绍,参加了抗日救亡组织,奔跑于上海、南京之间,与史良、李公朴有过接触。革命青年的爱国行动大大触怒了反动当局,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出动警察大打出手,大批青年学生被投进铁牢。1937年春的一天,19岁的吴清化正在操场打球,突遭警方抓捕,以“危害民国罪”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并被关进南京模范监狱。母亲徐德秀带着自己亲手做的鱼去看望她,并提醒她:“小心有刺!”聪明的吴清化立即会意,在鱼肚里找到了一张写有“党组织批准你入党”的纸条,这更加坚定了吴清化的革命斗志。在狱中,吴清化表现得十分勇敢坚强,还按照党组织的指示重温或新学了四门外语。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勉强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谈判条件,释放了部分在押的政治犯,吴清化重新获得自由。出狱后的吴清化受党组织安排先后到了延安、临汾,并在临汾参加了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临汾“学兵队”。1938年1月,日寇逼近临汾,“学兵队”结束了为期3个月的训练,吴清化等30名学员被分配到晋西北,队伍即刻从临汾出发向晋西北转移。沿途溃兵难民比比皆是,日寇逼近的消息不断传来。为了鼓舞士气,吴清化一路指挥大家唱抗日歌曲、喊口号、写标语,十分活跃。20多天后,队伍终于在岢岚县找到了晋西北战地动员总会,后来吴清化又被分配到动员总会兴县分会。吴清化在兴县主要负责下基层搞宣传、成立抗日组织,3个月后又调到一所抗日中学任校长。
1939年,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突围中,吴清化被兴县县长高芸生扶上马背,两人双双突出重围,来到太岳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沁源县。后来吴清化和高芸生结了婚。
1940年春,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刚刚诞生的太岳革命根据地在经济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年仅22岁的吴清化毅然挑起了组织生产、培养干部的重担,还受组织委派在沁县城内创建太岳职工学校。建校不久,日寇占领白晋铁路,职工学校被迫迁往沁源县,暂住在一个大庙里。考虑到庙中不宜常驻,吴清化带领全校师生在沁源县二郎沟打造了6个窑洞作为校址。此外,她还组织大家边学习边生产,经常给大家宣传革命道理,使得职工学校不断壮大。她性格泼辣刚毅,又十分平易近人,干工作雷厉风行,说到做到。当时她和另一位名为石磊的同志被并称为太岳区文武双全的两员女将。吴清化平时很注意向工农出身的同志学习,注重自己的思想改造,坚持写学习心得、工作杂感和日记,内容绚丽多彩、新颖活泼、积极向上,是吴清化同志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1941—1942年,由于日寇连续的残酷“扫荡”和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为响应党中央开展抗战生产自救的号召,职工学校改称为“工学团”,吴清化任团长。除坚持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外,还从事简单的轻工业生产,如织袜等。1942年6月,工学团决定开辟沟通洪、赵(即从沁源至洪洞、赵城)的运输路线,有计划地组织根据地人民用农副土特产品从敌占区换回盐、粮、棉、布,解决人民生活问题。当时吴清化已怀孕7个月,为了打通第一条路线,她不顾同志们的再三劝阻,于7月28日,亲自带领高子清、高润枝等4个队员赶着4头毛驴,从沁源向洪、赵方向出发。
太岳区的7月,正是大雨滂沱的雨季。为了躲避敌人,她们跋山涉水,走人烟稀少的崎岖小路。吴清化脚上的血泡磨破了,经过几次渡河,溃烂得又红又肿,痛得直钻心,但她一声不吭,依然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经过半个月的艰苦跋涉,她们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这次行动打开了洪、赵运输线,但因艰苦辛劳,吴清化返回沁源的当天晚上,一个男婴就过早地降生了。可怜这个无辜的小生命刚呱呱落地,就离开了人世。吴清化用白布把婴儿包好,对照顾她的梁钰说:“残酷的战争不让他生存,可怜他来得不是时候!”说到这里,吴清化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了。作为一个母亲,她心里痛苦万分。产后仅仅休息了1个月,她把失去儿子的隐痛深埋心底,又精神焕发地返回工作岗位。
1942年10月20日,日寇第六次“扫荡”沁源,妄图以沁源为“山岳剿共实验区”,长期固守驻扎。太岳区党政军机关不得不撤出驻地阎寨,向冀氏转移。工学团也撤离沁源,到士敏一带活动。经过几次和敌人遭遇,工学团同志有的牺牲,有的被俘,有的转业,工学团奉命与爱国商业者的联合组织“工合成”合并成合作工联队,简称“合工队”,吴清化任队长。1943年4月3日,日寇突然袭击端氏,合工队和许多难民被敌人包围,结果不少同志被俘,副队长杨启与队员武建英勇牺牲。1943年8月,由于敌人活动猖獗,合工队难以开展工作,奉命返回老根据地沁源,开展推广陕甘宁边区经验工作。吴清化带领大家在岳北一个叫定湖的小山村搞试点,组建农民自己的合作社,获得了群众和党组织的充分肯定。
到了1943年秋,日寇败局已定,到了狗急跳墙的境地。日寇调集了同蒲、白晋沿线平遥、介休、灵石、沁县一带的兵力3万余人,采取“铁滚战术”,向抗日根据地的腹心沁源再次进行残酷“扫荡”。
1943年10月7日,定湖村大部分老弱妇幼都撤出去了,合工队带领留下的部分青壮年,在民兵的掩护下做“空室清野”扫尾工作。上午,吴清化把民兵安排在村后山头的定湖寺中,又派两个自卫队员在村东西的两个山岗上放哨。因怕疏忽,她亲自坐在村口场边的石碌碡上,一边帮老乡缝衣服,一边留神山头的消息树。下午2点多了,敌人仍无动静。按以往的经验,鬼子因怕遇上民兵游击队,一般是上午出犯下午收兵。村里人收拾好东西后,看看山头消息树安然挺立,以为鬼子不会来了,就生火做饭,准备吃了就走。放哨的民兵也因连日疲劳而迷迷糊糊地入睡了。
谁也没有料到,此时一群被困红眼的日寇为了构筑由沁县漫水到沁源鱼儿泉的第二道封锁线,正偷偷向韩洪一带急扑过来。在程壁岔道口,远远望见定湖村里升起的袅袅炊烟,一小队日本鬼子立即向定湖村包抄过来,一场大祸临头了。

吴清化烈士纪念碑
定湖合作社院里,一锅汤面刚刚做好,一个老乡正准备去找碗,一出大门,迎面就碰上几个端枪的鬼子,他喊了声“鬼子……”,“叭”的一枪,老乡便扑倒在地。随之枪声四起,这突然的变化使大家措手不及,全村群众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吴清化刚进屋,听见枪响,连忙跑出大门,看见群众四散乱逃,已有3人中弹而亡,这样下去不知有多少人会送命。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吴清化从腰间拔出手枪朝日军打了两枪。她一边朝村东河滩猛跑,一边高喊:“乡亲们快跑,快跑!”鬼子听见枪响,又看见一个八路军往村外冲,“哇啦哇啦”地吼叫着,立即追了过去。慌乱中,吴清化的眼镜跑丢了,四周立刻模糊起来,但她脑子里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就是把敌人全引到自己身边,掩护老乡转移。吴清化又胡乱打了几枪,子弹打完了,30多个鬼子在村外像饿狼扑食似的把她包围,寒光闪闪的刺刀一阵乱捅,殷红的鲜血喷涌而出。定湖村的80多个父老乡亲安全逃出虎口,而吴清化身受17处重伤,壮烈牺牲在定湖河滩,时年25岁。
吴清化牺牲后,定湖村群众在合作社其他同志的带领下开展复建工作,将合作社命名为“清化合作社”,并号召大家向吴清化同志学习。吴清化烈士现安葬在山西省沁源县韩洪乡定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