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观(1920年—1958年3月)

陈锦观(1920年—1958年3月)

陈锦观

桐乡县梧桐镇(今桐乡市梧桐街道)人,祖籍绍兴。童年时的陈锦观十分懂事乖巧,从小就能做农活,是父母的好帮手。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了杭嘉湖一带,他们凶恶残暴,拉劳工、抢粮食,面对疯狂的日本鬼子,陈锦观心里充满了愤恨。1940年年初,20岁的热血青年陈锦观决定离开家乡,他告别家人,去寻找抗日队伍。在寻找抗日之路的过程中,陈锦观一边打零工、做短工,一边四处打听抗日队伍。其间,他也曾遇到过一些自称的“抗日游击队”,但他发现这些打着抗日旗号的,实际上并不抗日,所以都没有留下来。一天,刚出门想去上工的陈锦观在路上遇到了正在抓壮丁的国民党,由此成了一名国军士兵。起先,陈锦观以为只要穿上军装拿起枪,就能保家卫国,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日本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陈锦观以为可以和平了,但他没有想到,内战又开始了。不久,陈锦观的部队到了东北,和解放军作战,但很快败退。1947年,陈锦观所在的国民党军队驻守山海关,准备和人民解放军作战。

一天清晨,陈锦观头戴钢盔,挎着冲锋枪,站在山海关城楼上站岗。这时,一名连长来查哨,这名连长不知从哪里捡了一顶钢盔,走到陈锦观面前,随手把钢盔往陈锦观的头上一扣。陈锦观头上戴了两顶钢盔,沉甸甸的,但他不敢把钢盔拿下来,只好忍着,等连长下了城楼,陈锦观才长出一口气,正想把钢盔拿下来,忽然,一声枪响,陈锦观只听得一声闷响,脑袋猛烈一震,一股强大的冲击力把他击倒在地,并把他从城楼石级上掀了下去。陈锦观滚下城楼,重重地摔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他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原来,解放军攻打山海关,狙击手瞄准了城楼上哨兵的脑袋,一声枪响,总攻开始,子弹准确地击中了陈锦观的脑袋,但万幸的是,因为陈锦观头上戴着两顶钢盔,子弹击穿了第一层,被阻在了第二层,但强大的冲击力,把陈锦观击倒,使其从城楼石级上滚了下来。而随着解放军的攻击,陈锦观的同伴们谁也没顾得上救他,直到战斗结束,解放军攻下了关隘,才发现昏迷不醒的陈锦观,于是把他送到医院抢救。

伤愈后,陈锦观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着解放大军南下,参加了淮海战役,渡过长江,解放上海……

上海解放后,出于身体原因,陈锦观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兵役局任助理员。当时兵役局的具体工作是选拔新兵,补充到南下的解放大军。在工作中,陈锦观仍然发挥敢打敢拼的冲锋精神,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他为部队挑选新兵,送他们入伍,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并多次获得上级领导与战友们的好评。1958年年初,陈锦观因积劳成疾和旧伤复发而一病不起,于3月5日病逝于上海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