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麦浪(1920年4月—1949年1月)

俞麦浪(1920年4月—1949年1月)

俞麦浪

又名俞文奎,祖籍绍兴诸暨,桐乡县同福乡(今桐乡市凤鸣街道)人。俞麦浪兄弟两人,他居长,6岁时就开始读书,就读于杭州大神庙小学,13岁小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由亲戚介绍到亭桥乡(今高桥镇亭桥村)新文桥小学任教,小小年纪就当了小学教师。4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侵占了浙北平原。目睹日本鬼子烧杀抢掠、残害乡亲,17岁的俞麦浪再也无法忍受,便告别家人,来到了浙江余姚四明山地区,找到了抗日武装,在政工队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半年之后,抗日形势严峻,政工队被迫解散,俞麦浪只好回到家乡,重新当起了教书先生,并利用教学生学习文化的机会,向学生讲述中国的抗战形势。当时,桐乡和崇德一带,地方上各种大大小小的武装有很多,称谓为“队部”,都打着抗日的旗号。当地史家桥的武装部队头目名叫商守先,商守先原是土匪,在桐乡和崇德一带很有名气,后来,日本鬼子抓了商守先的妻子和儿子,把他们关进灵安据点。虽然后来商守先的妻儿被孙英杰救出,但这件事也激起了商守先对日本鬼子的仇恨,他便自任抗日锄奸大队长,经常寻找机会袭击日本人。商守先知道俞麦浪有文化,又到过四明山,在政工队工作过,便派人到学校,邀请俞麦浪加入他的“队部”做文书。但俞麦浪没有答应,因为商守先虽然也袭击日本人,他带领的是抗日的队伍,但也经常骚扰老百姓,而且手下的人大都是地痞流氓,心狠手辣,俞麦浪不屑与他们为伍。当时日本人在日晖桥南面筑有三个碉堡,碉堡里的日军白天出来抢食物,晚上龟缩在碉堡里,俞麦浪心里恨不得把这些日本鬼子的碉堡给炸了。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一些零星突围出来的新四军战士分散在各自熟悉的亲戚朋友家里养伤。有一位新四军伤员原来在四明山政工队工作过,和俞麦浪是战友,被安排在俞麦浪家里养伤。俞麦浪知道这位战友已经参加了新四军,于是,1943年5月这位战友伤愈后,俞麦浪和他一起奔赴苏南,参加了新四军。俞麦浪参加新四军后,主要活动在苏南地区,他工作积极,勤奋好学,于1944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俞麦浪使用过的木箱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全面进攻解放区。因为俞麦浪有一定的文化,在处理各种事情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具备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而当时部队里迫切需要有文化的干部,俞麦浪于是通过培训学习担任了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九师二十七团的军事教育股长,负责给战士们讲解军事知识。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俞麦浪随第三纵队来到了河南商丘,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1月,解放军向徐州发起攻击,敌军仓皇向永城方向逃窜,被解放军包围在永城东北25公里处的陈官庄,敌军利用陈官庄的有利地形,在陈官庄南侧修筑工事,抵抗解放军。6日,俞麦浪所在部队向陈官庄的国民党部队发起歼灭战,陈官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俞麦浪看到一批一批进攻的解放军战士倒在敌人的阵地前,便主动请求参战。俞麦浪和战友们冲上敌人阵地,在他用手榴弹炸毁敌人机枪阵地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俞麦浪英勇牺牲。俞麦浪现安葬在“淮海战役陈官庄烈士陵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