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清(1919年—1947年11月)

张汉清(1919年—1947年11月)

张汉清

曾用名王伯明、陆伯明,平湖县城关镇(今平湖市当湖街道)人。14岁进入平湖稚川中学,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尊敬师长,很懂礼貌,初中毕业后即离开家乡只身前往上海。1935年年初,经人介绍在上海静安区一家酱园当学徒。他平时爱好看书,对别人谈论的经商之道、娶妻育子之事不感兴趣。徒工的辛酸生活和社会的黑暗现象使他愤愤不平,遂决心找到一条光明之路。

1937年3月,张汉清进入邹韬奋先生的生活书店工作。这是一家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出版进步书刊、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社会科学理论知识、进行思想启蒙教育、为大众服务的出版社。在这里,张汉清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进步书刊,从《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穷人要翻身只有跟共产党闹革命”。在出版社地下党组织的启发教育下,张汉清走上了革命道路。是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紧接着“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11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上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张汉清辗转于江浙一带,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深刻揭露日寇罪行以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为抗日运动贡献力量。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安徽省淮河南北开辟解放区,组织上将张汉清送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培养,工作转到淮南烟厂。1943年,张汉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6月,张汉清到淮南公学任总务主任,不久调往华中局组织部任总务科长。他工作认真,办事能干,常说:“我们做工作要认认真真,搞经济工作要精打细算。”为补充新四军部队、机关、学校的给养,组织上指派张汉清到敌占区交押运物资时,他常以商人身份做掩护,机智地通过敌人设置的哨卡,勇敢地闯过封锁线,巧妙地与海匪海贼周旋。张汉清热爱党的事业,不仅自己积极奔走于抗日工作中,还先后动员自己的弟弟张汉庭和同乡青年到解放区参加抗日工作,引导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张汉清平时经常与青年谈论做人的价值,讲革命的道理,灌输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解放全人类、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志向。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汉清调任华中银行总行材料科科长。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挑起内战,调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华中银行总行奉命向山东,继而又向胶东、鲁中等地转移。张汉清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没有被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气势所吓倒,而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受了战争和艰苦环境的考验。1947年10月,华中银行奉命迅速恢复印钞工作,并建立新的印刷厂,但由于受到敌人封锁和破坏,印钞原料紧缺,需到外地采购。10月25日,当时任华中银行发行处处长的杨秉超把张汉清召回合德(今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合德镇),给他布置了采购印钞材料的新任务。张汉清在上海组织机构已被敌人破坏的危难关头,临危受命,不顾刚从海上脱险归来的疲劳,携带组织交给他的240两黄金和介绍信,从苏北合德乘“金开源”船前往宁波鸿昌商行。就在张汉清启程的前一天,上海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第一绥靖司令部、首都卫戍司令部谍报组三方组成的联合行动小组,由谍报七组组长带领数名特务离沪赴甬,联合宁波警方,对我大华企业公司一分部机构——宁波鸿昌商行进行搜查,羁押了经理、副经理等人,商行被潜伏的特务控制和严密监视。“金开源”船在海上航行数日,到达镇海。张汉清登岸办理转关手续时,内线同志转告:“上海唐先生病重。”张汉清想到宁波之行虽有危险,但采购印钞材料的任务刻不容缓,他回船与其他同志商量后,做了应变准备,船又直驶宁波。

10月30日晨,船到达宁波,张汉清将部分黄金交随船同志分管,只身上岸去宁波苍水街2号鸿昌商行。到达商行后,因与经理素不相识,张汉清在问询时,被潜伏的特务冒充经理接去介绍信件。特务从信中发现有苏北解放区运来的小麦,产生怀疑,立刻对张汉清进行盘问和搜身,搜出了密藏在腰带内的金块。敌人如获至宝,当即拘捕审讯,妄图从张汉清身上打开缺口,邀功请赏。在敌人面前,他采取了虚构供词的手段,拒绝回答敌人提出的实质性问题,回避来甬的真实目的。他抱定宗旨:“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组织和同志,使敌人无法追查下去。”敌人恼羞成怒,丧心病狂地进行刑讯逼供,用手枪、铁柄敲打张汉清的头颅,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的洁白衬衫。11月1日,张汉清在狱中以身殉国,时年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