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奇(1919年[1]—1942年5月)

施 奇(1919年 [1]—1942年5月)

施 奇

女,原姓陈,在狱中化名周琳,平湖县城关镇(今平湖市当湖街道)人。由于家境贫寒,曾当过童养媳。1936年,性格倔强的她离开家乡进入上海一家缫丝厂做工,本以为从此可以获得自由,然而却受尽压迫和剥削,且仍无法果腹。“是命该如此吗?还是……”年少的她常常思索这个问题,却始终得不到答案。后来,施奇勇敢地加入了罢工的行列。在共产党的教育以及工友的关怀和帮助下,她进入夜校学习,逐渐认识到了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源,懂得了只有推翻反动统治,劳动人民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工厂倒闭,施奇无处可去,只得进入难民收容所,在那里,她学唱抗日救亡歌曲,从此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经工友介绍,施奇参加了上海十九救护医院医疗小组,这个医疗小组是为八路军敌后战场服务的,她在小组里担任事务员。1938年1月,施奇随医疗小组由上海抵达宁波,与宁波的红十字会汇合,并入该会交通股,先后驻在宁波龙华寺和翰香小学。后来,交通股又与上海煤业救护队(共产党外围组织)合并。7月,煤业救护队到皖南古关,施奇也一同前往。她在那里学习了很多进步书籍,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

1938年8月,施奇离开煤业救护队,来到皖南泾县中村,参加了新四军,被编入教导队第八队九班,任班长。虽然她文化程度低,可她的学习成绩却很好,政治、军事、文化门门功课都名列前茅。上课时,她聚精会神地听讲,认真做笔记;讨论会上,她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言;军事训练时,她严格遵守纪律,研究技术;行军时,她从不落后,还主动帮助别的同志背背包、扛枪;生活上,她吃苦在前,勤俭朴素。不久,施奇便被党组织接纳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1939年年初,在教导队毕业后,施奇被分配到军部速记班工作,半年后又被调往军部机要科任报务员。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模范作用,因而威信很高,同志们对她的共同评价是“坚毅纯朴、正派大方、热情诚恳、奋发有为”,她因此被称为新四军机要战线上的“丹娘”。

1938年,中国红十字会上海煤业救护队员在宁波合影(前排右一为施奇)

1940年秋,国民党发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北撤。组织上照顾女同志,要求她们化装后经上海转往苏北,施奇却主动要求跟部队一起走,从而负责译电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战斗中施奇镇定地译发电报,保持与党中央的联系。当敌人包围圈越来越小时,她按照上级命令忍痛毁掉电台,烧掉密码,但突围时不幸被俘,随后被敌人押送至三战区政工队。在那里,她饱受折磨,身患重疾,但面对淫威,仍坚贞不屈,坚持宣传革命道理,讲新四军的抗日活动,讲皖南事变的真相。由于施奇病情日益严重,周围进步青年强烈要求给施奇进行治疗,敌人不得不将她送到医院。在医院里,施奇仍然坚持斗争,她的宣传起了很大作用,敌特为之惊恐,认定其为共产党员,将其投入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监狱。在监狱里,国民党反动派把她当作重要政治犯进行审查,并诱骗她自首:“只要承认参加共产党是走错了路,保证以后不再给共产党做事,就可以送你去治疗。”施奇对狡黠的敌人丝毫不加理睬。敌人达不到目的,只得将她从广丰县监狱押送到上饶集中营。在集中营里,饱受折磨的施奇仍然保持着一颗坚定的共产党员的心,靠着坚定的意志感染着身边的难友。狱中难友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为施奇抗议,要求敌人给施奇治疗。敌人为了掩盖罪行,对外声称施奇患有膀胱结石症,每天给她几片消炎药,并允许每星期派一名女同志代表去探望施奇,这使得施奇的病室成了狱中联络站,有力地配合了集中营内的对敌斗争。1941年年底,一批同志准备越狱,并把计划告诉了施奇,她是多么渴望回到革命队伍,渴望看到革命的胜利,但身体却一天天虚弱。

1942年5月28日,国民党特工对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战士再次进行屠杀,施奇被抬到茅家岭葛仙庙附近,奄奄一息的施奇看出了敌人的意图,她用尽全身力气,挣扎着站起来,大喊道:“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这些强盗,卑鄙!无耻!今天,你们能杀死我一个,明天,你们,和你们的整个阶级,通通都要被我们埋葬!”敌人被吓得连连倒退,慌忙将大团棉花塞进施奇的嘴,把她推进了事先挖好的土坑里,年仅23岁的施奇就这样被活埋了。如今,在江西上饶茅家岭仍矗立着施奇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