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法(1935年9月—1959年7月)

李宝法
桐乡县骑塘乡(今桐乡市高桥镇)人。1955年初冬,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到李宝法的家乡招兵。只有20岁的李宝法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翻身解放报党恩的满腔热血报名参军。12月,李宝法告别家乡,踏入军营。经过一番新兵整训后,1956年3月,李宝法加入中国海军3937部队,成为南京军区边防十支队三营十七连的战士,驻上海浦东南汇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军营,李宝法不怕苦,不怕累,刻苦训练基本功。比如,每天5公里的急行军训练中,李宝法不仅达到教官的质与量要求,还自加压力,多背物品负重行军。进行射击训练时,李宝法也是如此,除了完成规定的射击训练外,还苦练单手持长枪技术,悬挂重物瞄准,射击移动目标,并力求枪枪精确命中。不到半年功夫,李宝法的射击技术排在全连战士的最前列。在军营,李宝法积极参加各种军事比武和军体比赛,成绩突出。
1956年10月,南京军区在上海江湾开展军事大比武活动,规定一个排挑选一名代表参加比武。李宝法和王阿康均因为训练有素、本领过硬而被所在排选上。比武期间,李宝法表现出众,200米障碍跑、射击、木马、低姿匍匐、越野急行军等,几乎每个项目都拿到优秀成绩。尤其是射击,枪枪命中靶心,弹弹无虚发,成为比武场上的耀眼新星,从而荣获南京军区颁发的“英雄射击手”称号,并记三等功1次。两年后,李宝法所在连队移防舟山嵊泗列岛中的太湖岛,李宝法被编入0445部队1支队8连(加强连)炮兵排。由于军政素质优良,表现出色,李宝法被提拔为班长,同时晋升为中士军衔。
成为中士班长后,李宝法更成了所在连队的排头兵。海岛守备连队的战士军事基本功主要集中在泅渡、射击、投弹、刺杀、格斗、爆破等方面。为了更好地给战友们进行技术示范,李宝法首先自己苦练加巧练,练就杀敌真功夫。有一次,上海慰问团前来海岛慰问部队官兵,部队给慰问团进行军事汇报表演,李宝法因为技术过硬而再次被八连选上,除了参与集体军事素质表演外,李宝法还被点名做双枪射击、擒拿格斗、匍匐前进等项目的单体现场展示,精彩的表演和过硬的技术赢得一片喝彩和掌声。
为建设舟嵊海防要塞,免遭外敌海上入侵,李宝法带领战友们,怀着保卫新中国的满腔热忱,奋力投身到一系列的土工作业中,晴天一身臭汗,雨天一身泥浆,他们紧握钢钎钻山洞,抡起铁铲打坑道,双手接力运泥石,修筑炮台射击眼,总是提前完成上级下达的海防工事任务。为此,李宝法班多次得到上级表扬,李宝法本人被公认为连里的标杆班长。作为班长,李宝法不仅带头苦练,而且对战友爱护有加。比如,部队长期驻防海岛,交通困难,间隔多日才有海运物资船只来岛,此时必有大量的部队战备物资和士兵私人物件需要接驳和搬运。李宝法每次总是抢着去海边接驳,往返搬运。李宝法曾学过理发,便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替战友们义务理发,久而久之,李宝法被战友们誉为“贴身理发员”。
1959年春,为了培养一批优秀的基层军事教官,从而提高海防官兵综合军事素质,加强中国东海海防建设,防御蒋介石反攻大陆,南京军区决定从基层选拔一批业务尖子到基地集训,然后再回到海防前线,担任连队军事教官。南京军区要求每一个连选拔一名优秀者进行集训。1959年6月,李宝法作为八连(加强连)的不二人选,被派往海军上海松江集训基地进行突击训练。集训期间,李宝法天天起早贪黑,除了认真参加规定的集中训练,还额外加训。其中一项训练是游泳,包括潜水憋气、长距泅渡、水中格斗等。李宝法常常独自顶着如火骄阳,不顾黄梅季多雨闷热,在基地内的露天河段摸索和练习,水里进,水里出,一会儿似“水中蛟龙”,一会儿如“浪里白条”,高强度备战,严要求训练。
1959年7月8日,李宝法一如往常,继续投身训练场。在测试实绩时,李宝法因前期集训体力严重透支,这次又竭尽全力,突然下肢抽筋,沉入河底,不幸牺牲,时年24岁。李宝法牺牲后,部队党委结合他的表现,批准他为革命烈士,同时追记二等功1次。在征得部队首长批准同意后,1961年,他的大哥和一帮乡亲将装殓着李宝法遗体的棺木从松江烈士陵园迁出,将他护送还乡,复葬家族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