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炳荣(1928年12月—1955年5月)

吕炳荣
桐乡县虎哨乡(今桐乡市崇福镇)人。吕炳荣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吕炳荣和广大翻身农民一样喜气洋洋,热情高涨,建设家园。这年,吕炳荣遵父母之命,与当地农村姑娘王金娥结婚,后生一儿一女,村上同龄人十分羡慕吕炳荣。
1950年5月,政府发出征兵号召。这时吕炳荣心里非常矛盾,他既想响应号召参军,又担心家里,他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没有了他这个壮劳力,可怎么办啊?吕炳荣的两个哥哥都在旧社会因病得不到医治而去世了,在他父母眼里,他已经是唯一能照顾他们的儿子了。而自己的两个孩子和妻子,也需要他这个父亲和丈夫。而且,旧中国长期的战争灾难,已给人们的内心留下当兵的恐惧感,村上的同龄人都劝他不要参军。然而,吕炳荣是一位勇敢明理、求上进的年轻人,他虽然舍不得离开家里的老小和妻子,但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如果大家都不去参军,谁来保家卫国?这个朴素的道理,渐渐在吕炳荣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他认识到有国才有家,他更相信党和政府会照顾他家里。
忠孝不能两全,他最终说服了父母和妻子,怀着愧疚之心,向老父母三鞠躬,安慰妻子,抱抱女儿,亲亲儿子,告别了父老乡亲,踏上了光荣的从军之路。吕炳荣参军仅2个多月,还在桐乡新兵营训练时,他4岁的儿子吕洪江溺水夭折。这一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吕炳荣心如刀绞。完成了3个月的新兵训练后,吕炳荣与战友们一道被分配到部队,驻地上海,他以军人特有的坚强意志克服了丧失幼子的痛苦,积极投身到紧张的政治、文化学习和军事训练中,站岗、放哨、巡逻……他充满了军人的气质,很快成为连队骨干,立了功,被提升为副班长,2年后又被提升为班长。在部队的出色表现使他多次获得表彰和奖励。平时在来往的家书中,吕炳荣鼓励妻子从痛失幼子的阴影中走出来,并劝妻子说:“我们还年轻,等退伍回来再生儿子也不迟。”
1953年春天,王金娥随本村的吕炳荣战友去探亲,夫妻俩几年不见,格外亲热。这次相会,吕炳荣很高兴,心中充满着对将来美好生活的遐想。按常规,他第二年可以退伍回家了。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虽已有4周年,抗美援朝战争也已结束,但福建前线仍然枪炮声不断,小战时有发生。1953年秋天,部队开赴福建前线驻防,抵御台湾当局和外国军事势力的骚扰与挑衅,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955年5月,在一次炮战中,身为班长的吕炳荣不畏枪炮,带领战友英勇还击敌人,守护前线阵地。然而不幸的是,吕炳荣被敌炮击中,弹片从腰带正中穿进吕炳荣腹部,吕炳荣应声倒下,只是声音含糊地喊了几声:“我的家,我的家……”开始时伤口没有流血,等卫生员赶到,解开他的腰带时鲜血却汹涌而出,无法止住,心脏也慢慢停止了跳动,吕炳荣壮烈牺牲在福建前线战场上。随后,部队将吕炳荣生前遗下的19.56元津贴寄回给家属,吕炳荣牺牲时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