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世(1923年—1952年10月)

金耳世(1923年—1952年10月)

金耳世

乳名阿四,平湖县新埭镇(今平湖市新埭镇)人。自幼家境贫寒,10岁时丧母,11岁时入裁缝店当学徒。金耳世在裁缝店好不容易熬过了4年学徒生活后,满师回家。他在农村里裁布缝衣,从不计较工钱多少,有就收些,没有也就算了,当地农民都称赞他:“小裁缝手艺高,心肠好。”连年的战患,家乡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1948年,金耳世决定出去寻求活路,他告别朋友和父母,拿起行李,来到了上海,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上海解放后,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后,金耳世坚决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七师二十团直属指挥连担任电话兵。他刻苦学习,业务技术能力提高很快,不久就能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地形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放线、收线,以及使用各种接线头。金耳世知道自己所担负工作的重要性,干起工作来总是特别认真,从不马虎。平时他也很注意节约原材料,发现地上有一小节电话线都会珍惜地拾起来,放在自己的工具袋或衣袋里。他说:“国家财产就是人民的血汗,一点一滴都要爱护!留着这一小节线,在执行任务时可能派上大用场!”1951年夏天,部队正忙着搞修建工程,金耳世却生病了。他看到别人忙这忙那,自己却闲着,就向排长提出也要去参加修建工程,排长没有同意。金耳世只得待在班里,可他闲不住,烧水给同志们喝,帮排里的战友洗脏衣服,还偷偷地把几十件棉军衣拿到隐蔽的小溪里拆洗干净,改缝成夹衣。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打响前,炮兵团直属指挥连要派几个同志去营部帮助工作。金耳世经连部批准,到三营九连查线组参加战斗。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后,一排排炮弹在我阵地爆炸,观测所通往阵地的电话线被打断,金耳世拿着机子跑出查线组,在硝烟呛人、弹片横飞的炮火中低一脚、高一脚地寻找电话线的断头。他接连多处接好断头后,电话线仍不通。他知道观测所到查线组的线是通了,现在就是查线组通向阵地的电话被打断了。他又转回身朝阵地查线去。10月15日,炮兵九连根据上级命令,要狠狠地打击敌人。我军以强大的炮火向敌军炮群猛烈攻击。敌人慌了,赶快集中几个炮群拼命还击。炮弹在阵地爆炸,震得工事上的泥土、石块沙沙地掉了下来,电话线被炸断了。阵地的电话员都焦急地望着排长,要求去查线。这时电话铃突然响了!“喂!九连你们狠狠地打,目标……”九连的炮又猛烈地向敌炮阵地发射,把敌人的炮火压下去了。原来是金耳世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接通了电话线。

10月19日,美军妄图把上甘岭一口吞下,疯狂地向上甘岭进攻。金耳世和战友李昌友在查线组等待着新的战斗任务。团指挥部向九连发出了“准备开炮”的命令。突然,送话器传不出声音,听话器也听不到一点声音。排长焦急地说:“电话线又被炸断了!”金耳世马上站在连长面前:“我去!美国强盗,我们的电话线是炸不断的。”他随手拿起单机和铁钳,带着李昌友跑出坑道。金耳世找到了断线,一看电话线缺了一大截,赶紧从衣袋里把平时收藏的电线接起来,接好第一个线头,在继续向前查线时听到一阵短促而刺耳的呼啸声,敌人又打过来一阵排炮,金耳世的耳朵被震得嗡嗡直响,巨大的气浪把他掀倒在地。他定了一下神,连忙把手中的断线接好,想继续向前跑去,但他用尽力气也站不起来,他看到自己左腿膝盖处已炸断了,鲜血直往外流。他感到剧烈的疼痛,向左一看,发现战友李昌友倒在血泊中牺牲了。金耳世左腿膝盖处被炸断,与大腿之间只剩一根筋连着,鲜血染红了身下的土地。为保证战斗的胜利,金耳世忍住剧痛,咬紧牙关,将炸断的脚捆在大腿下,两手匍匐爬行了20多米,将最后一个断线接通,使指挥部命令传达到连队,及时准确地打击敌人。当战友找到因失血过多已经生命垂危的金耳世时,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刚才……接的……线……都……通了……吗?……”金耳世壮烈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其“特等功臣”称号,并将他安葬在沈阳市北郊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董必武题词的纪念碑两侧的松林中,安葬着全国著名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杨根思,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杨连第等122位志愿军烈士,金耳世烈士排在第2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