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耕襄(1905年—1928年1月)

池耕襄
又名池楷,字菊庄,化名史学章,崇德县石门镇(今桐乡市石门镇)人。出生于商人家庭,从石湾镇小学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省立第三中学和湖州海岛教会学堂学习,但因对落后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不满,均中途辍学。闲时经常阅读《小说月报》和《新青年》,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25年考入上海大厦大学,因受到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极大鼓舞而参加革命。1926年秋加入国民党(左派),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回到家乡的池耕襄把组织关系也带到了中共嘉兴独立支部,在这里,他发展好友陈丹池入党,还团结了身边一大批爱国青年。经过不断的考验,这批青年中很多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嘉兴独立支部的指导下,以中共党员为主体的国民党(左派)崇德县第二区党部成立,池耕襄任常务委员,并以此为掩护,发展共产党员,先后建立了3个中共基层支部。1927年2月,军阀孙传芳退出浙江后,全省革命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池耕襄领导的第二区党部在当地民众中声望很高。在当地商界同业公会的推举下,他担任了石湾镇商会会长。

池耕襄在石湾镇的秘密联络点——吴恒源棉花店
随着国民党逐步右倾,当地政治形势日渐恶化,池耕襄遭到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通缉,无法在当地继续开展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经中共嘉兴独立支部决定,池耕襄离开家乡去上海暂避,等待组织安排。6月,他与组织接上了关系,被派到上海“店员总工会”工作;8月,又被派到苏北做兵运工作;10月,被党组织派到杭州开展工作,任中共杭州县(今杭州市)委常委,主持日常工作。他积极整顿和恢复党组织,发展党员,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组织“飞行集会”,在杭城张贴标语,散发革命传单,扩大政治影响,开展多种形式的地下斗争。此外,还在萧山西兴农村发动农民,准备举行武装暴动,以促成杭城四郊大起义。国民党深感震惊,遂加紧对共产党人的搜捕和镇压。12月10日,中共杭州县委决定当晚在西湖饭店开会。傍晚,池耕襄赶去赵衙弄11号(中共杭州县委的秘密联络机关所在地)通知其他同志参加会议时,被埋伏在那里的侦缉队抓住,侦缉队随即又到西湖饭店逮捕了正在等候开会的8名党员,将他们都关押在侦缉队,后押至柴木巷拘留所。12月下旬,侦缉队又将池耕襄等人押至浙江国民党陆军监狱。在狱中,池耕襄等人受尽了严刑拷打,但池耕襄始终表现出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和革命斗志。他满腔热血地在墙上刻下一首诗:“碧血渲染处,红花照眼心。钱塘潮不尽,吾辈岂无人?”池耕襄还曾留下遗言:“我们虽不该崇拜死得伟大,但也不以死为悲哀,我愿有意识地死,不愿无意识地生。”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1928年1月20日,池耕襄等人昂首挺胸地走上刑场,在一片“中国共产党万岁!”的高呼声中慷慨就义,时年23岁。
池耕襄牺牲后的第八天,其好友李恺良极为悲痛,写了一篇题为《白色恐怖下的牺牲者——池耕襄》的悼文,该文发表在当时瞿秋白主编的中共刊物《布尔什维克》上。

《布尔什维克》上发表的悼念池耕襄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