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荣(1919年—1941年)

丁国荣(1919年—1941年)

原名丁梦华,曾用名张志荣、张永清,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曾就读于浙江农学院,在校期间,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并赴南京请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先后在上海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又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193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党派遣到浙江金华、丽水、萧山等地活动。同年秋,受组织指派到浙西敌后工作,任安吉县委组宣部长。1940年以后,奉命到嘉兴敌后开辟新区,曾任中共嘉崇桐工委宣传委员、中共海北工委组织委员等职。

1940年2月,丁国荣受中共浙西特委委派,到崇德洲泉与共产党员姚旦、刘明一起组建中共嘉崇桐工作委员会。在洲泉召开的中共嘉崇桐工委第一次会议上,三人讨论了职务分工,姚旦、刘明已在当地活动,而丁国荣刚奉特委之命而来,为了顺利开展工作,丁国荣毅然决定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果断提名姚旦担任工委书记,刘明担任组织委员,自己担任实际排第三的宣传委员,使得嘉兴地区党的工作很快开展起来。

中共嘉崇桐工委建立起来后,根据分工,丁国荣前往桐乡屠甸镇,负责桐乡县(今桐乡市)党的工作。他在与当地地下党员取得联系后,确定对策。丁国荣确定了“先从敌伪势力弱的镇郊农村打开缺口,然后渐次向屠甸镇推进”的工作步骤,以政工队为名,以夜校为阵地,广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主张,并争取到了青帮力量的支持,不到3个月时间,就打开了屠甸党的工作新局面。

1940年7月,丁国荣奉命赴莫干山参加特委宣传工作会议,会上特委向丁国荣了解《浙西导报》的情况,因工委没有要他分管《浙西导报》的工作,所以特委要求他回去把这个工作抓起来,并安排他人接替了丁国荣的职务。面对变化,丁国荣毫无怨言,继续任劳任怨地为党工作。9月,浙西形势恶化,国民党地方当局不断对政工队进行排挤分化,妄图消除中共在浙西公开存在的主要理由,共产党员在浙西受到了迫害,二队队长姚旦等人遭通缉,《浙西导报》被国民党强行封闭。为了保存党的力量,姚旦在撤走之前把党的力量最集中的崇德县的工作移交给了丁国荣。面对困难的形势,丁国荣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针对国民党的反共逆流,丁国荣根据上级指示,结合本地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社会关系,提高社会地位,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的方针,及时将党的工作由公开、半公开转入秘密。在他的正确领导下,崇德县党组织基本上保存了下来。

1941年4月,为加强海北地区党的力量,根据上级的指示,丁国荣将崇德县的关系移交给中共吴兴县委,义无反顾地来到海北地区,担任中共海北工委组织委员。根据分工,丁国荣来到嘉兴新篁,化名张永清,以经商、教书为名,坚持敌后斗争。新篁是当时嘉南一带的中心。嘉兴沦陷后,国民党的地方当局返回敌后,即在新篁一带活动,反动派势力相当集中。同时新篁离嘉兴、新丰、王店、沈荡等日军据点很近,日伪军时常到该地“扫荡”,危险性相当大。

丁国荣到新篁后,先在镇上日军“扫荡”后的废墟上搭建了个草棚,开了个小酒馆,从来往人中了解、熟悉情况。后来丁国荣发现酒馆来往的人过于复杂,不利于党内同志的来去和组织活动的进行,于是立即将酒馆关掉,另开一家恒昌糖果店,以进货及做生意为名,在海北地区活动,发展党员,宣传党的主张。经过努力,他在海北地区发展了一些党员,党组织开始在新篁站住了脚。但随着许多党员到海北开展工作,党组织的经费越来越困难,丁国荣本人也是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不管天冷天热就是一件衣服,破了就自己打几个补丁。最后,丁国荣到上海老家找母亲和姐姐想办法,母亲看到他虽然是一个大学生,但头发、胡子老长,衣服又破又烂,不禁悲从中来,苦劝丁国荣留在上海,不要再走了。丁国荣这个铁一样的汉子,此时也不禁潸然泪下,他何尝不想留在亲人身边,共享天伦之乐?关键时刻,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责任使他毅然选择离开。通情达理的母亲和姐姐见留不住他,只好给他打点好行李,又塞给他五六百元钱,不料这是他们见的最后一面。1941年秋,丁国荣在日寇“扫荡”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