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玲(1919年8月—1939年7月)

冯 玲
女,原名冯玲宝,海盐县澉浦镇人。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人背井离乡来到上海一家洋布店做帮工,不久,母亲和姐姐也到上海,留下冯玲和祖母做伴。6岁时,冯玲到上海读书,生活上虽贫困,但一家人在一起却也幸福快乐。
1933年,14岁的冯玲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停止学业,和姐姐一起到大东烟厂当童工,受尽打骂。在烟厂,冯玲两姐妹结识了顾静华、范志英两位大姐,1934年,经由这两位大姐介绍进入上海女青年会夜校肇丰路分校参加学习和活动,顾静华原先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在夜校,除了上语文、数学外,老师们还给大家讲时事政治,讲革命道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冯玲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1935年,顾静华介绍冯玲姐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冯玲在心中有了一个目标和理想,那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她也更积极地投身于激烈的斗争之中。她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并结交了许多女工友,还发展了好几个女工友加入共青团。1935年秋,大东烟厂老板为了谋取更多利益,把包装活拿出去让小厂代为加工,并以各种借口无故开除工人,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顾静华抓住了这一机会,把冯玲等人叫去开会,并决定在全厂举行大罢工,冯玲负责宣传工作。在此之前,冯玲曾参加过声援申新纱厂大罢工的宣传和募捐工作,有一些经验,所以这次的宣传任务她愉快地接受了。然而,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冯玲靠着耐心对工人一一进行劝说,在她的宣传和开导下,厂里绝大多数人参加了罢工斗争。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工人们团结一致,坚持了好几天,最终迫使老板答应了工人代表提出的条件。为此,老板对顾静华、冯玲怀恨在心,就在复工后不久,便以“捣乱”的罪名开除了她们,冯玲被迫离开了大东烟厂。
失业后的冯玲并没有失去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而是更自觉地、更广泛地投入抗日爱国运动。1936年,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冯玲加入了上海工人救国会,几乎参加了这个时期上海的所有抗日爱国活动,比如“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三省”的几次大集会、“要求释放上海救国会领导沈钧儒等七君子”的集会、鲁迅先生的出殡游行等。1936年7月17日,冯玲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纪念聂耳遇难一周年”专场歌咏大会,其间也被特务盯上过,但都被她机智地躲开了。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大批进驻虹口区,外白渡桥被封锁,冯玲随父母和姐弟离家逃难,冯玲及姐姐在逃难过程中和家人走散,女青年会将冯玲姐妹介绍到法租界国际难民收容所工作。在收容所,冯玲在忍受亲人离散、无家可归之痛的同时,还要照顾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冯玲由于工作劳累、生活艰苦而病倒了,稍好后听从大夫建议回到海盐老家养病,未料从此竟与姐姐永别。
1938年秋,冯玲随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到达皖南,进入泾县云岭新四军教导总队第八队(女生队)学习。在这里,冯玲刻苦磨炼自己,她穿上草鞋,打起绑腿,经历了滚、打、摸、爬、出操、放哨等训练,终于使自己成了一名出色的抗日战士。当时,由于抗战形势发展迅速,医务工作人员紧缺,组织上便将冯玲分配到教导总队医务所工作。1939年春,冯玲成了一名卫生员。医务所工作繁忙,但冯玲一直热情周到,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常常到连队宣传卫生常识,为战士们治病。据战友们回忆,冯玲常常讲,她虽然没能上前线去杀敌人,但她为战士们治好病,也同样为抗日杀敌尽了自己的一份力。因此,她对自己的工作格外认真负责,一听说谁家有病人,就会主动上门。
1939年7月1日,冯玲起床给病人打针、喂药,把内务整理好。一群小孩子跑来送给冯玲一枝石榴花,冯玲便给孩子们唱起了歌谣。孩子们正听得入神,传来阵阵轰鸣声,日寇敌机轰炸医务所,冯玲进紧抱起孩子们送进掩体,把最后一个孩子藏好后,冯玲想起还有一位病员在医务所楼上,便冲向了病房。此时万恶的敌机直向医务所俯冲下来,投下罪恶的炸弹,冯玲被炸弹击中,不幸牺牲。同志们在一片瓦砾中找到她的遗体时,冯玲正用手护着病员,牙齿紧紧咬着自己一绺带血的头发,拳头里还捏着那枝火红的石榴花。
战士们唱起雄壮的《国际歌》,周围几个村子里的老老少少都赶来为英雄送葬。她的追悼会隆重、庄严。教导总队政治处主任余立金、医务所所长戴济民、八队队长于晶等先后为冯玲的牺牲发表了慷慨悲愤的演讲,号召大家化悲痛为力量,向日寇讨还血债。教导总队的刊物《学习》上报道了冯玲烈士牺牲的情景,以激励全体将士。在冯玲的墓旁,孩子们满眼热泪,战友们为她栽上了一排常青松柏,还特意移来了两株开满了火红色花朵的石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