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取得的成效

三、取得的成效

(一)形成“三集中、三常态、一平台”的诊改运行机制

依托校本数据平台,构建了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形成了每学期初期、中期、末期集中检查、考核、诊改的规范(静态螺旋),形成了学校、学部、教师层面“对标对表”自查、检查、抽查的自我质量保障诊改运行机制(动态螺旋)。

(二)取得两个新突破

一是在稳规模、提质量的基础上,办学格局实现突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保持在一万人以上,多种教育层次和教育形式协调发展,各类职业培训人数年均达到3000人次以上。二是办学特色实现突破。与云南省八大产业、曲靖市六大产业紧密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构筑“政、产、学、研、用”社会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育人、就业、升学、培训、产业一体化发展,切实形成区域性和时代性特色品牌。

(三)实现三个大改善

一是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明显改善。加大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改善了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办学基础条件。二是办学治理能力明显改善。依法制定和遵循《曲靖农业学校章程》,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治理结构;发挥合作办学单位的优势,整合政校企资源,探索出多种体制机制的办学形式,提升了治理能力。三是办学效益明显改善。学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争取到多个改革试点,使教职工能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改善。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例,目前学校四个试点项目、五个证书已完成试考评工作。汽车车身钣金修复第一次通过率达92.5%,第二次通过率达97.2%;涂装初级证书考评通过率为94.12%;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通过率为66%;Web网页前端开发通过率为42.4%;网店运营推广证书通过率为82%,参加考评的五个证书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构建决策指挥系统、质量生成系统、资源建设系统、支持服务系统、监督控制系统五个纵向,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的“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奠定基础。

表4 “五纵五横”质量保证体系

(五)实现五个转变

1.由管理向治理转变

学校搭建了目标链和标准链,制订了教学诊改制度和学校制度汇编,各项工作均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各项制度运行状态良好,实现了学校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2.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学校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校本研讨培训等方式,累计培训教职工达2788人次,逐步树立了全员人才培养质量意识。通过每年一周期试点工作的不断循环,全体教职工已初步形成常态化的自主诊改意识。

3.由零散向系统转变

学校将过去零散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和修订,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呼应的制度体系,实现了零散向系统的转变。

4.由主观向客观转变

通过数据意识、质量意识的逐步树立,摒弃了过去紧紧依靠工作总结、工作汇报来评价工作成效,转而借助数字化校园平台生成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用数据说话,实现了由主观向客观的转变。

5.由一时向常态转变

随着诊改理念的深入人心,诊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诊改工作已成为常态,融入学校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各部门通过自主诊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提升的常态化诊改运行机制,实现了由一时向常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