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体会和思考

六、体会和思考

(一)必须走企业、农户、学校合作发展之路

职业学校要探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帮助,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对应的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引入企业实践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也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自己的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这样才能使培训双方的供求达到真正合拍,最终实现创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必须建立“学校+公司+农户”的联动机制

“学校+公司+农户”联动对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可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让公司优先培养和聘用优秀学生,尤其是创业班学生,提高企业职工素质。但事实上企业的利益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其技术能力较难满足公司和专业农户的需求。学校要强化服务企业的功能,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专业教师的技术业务及服务水平,提高专业能力为企业、农户提供利益,帮助公司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开发,和企业一起策划企业文化,形成互动体系,实现双赢。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为了实现“学校+公司+农户”联动对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效率的提高,为了学生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的共同进步,为了学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工作和实习情况,学校、公司及专业合作社农户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沟通渠道,共建合作平台,加强校企之间、公司与公司、农户与农户、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合作效率,最终实现各自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进一步加强创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在送创业班学生到公司、养殖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轮训实习前,要开设指导课,介绍企业文化、规章制度,以及如何在企业做人、做事,如何面对待遇、食宿、交通、安全等问题。使学生应尽快实现角色转变。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尽早到企业和农村有效的创业。

总之,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畜牧业的发展已经由规模型向质量型和内涵型转化,农村人才的培养一直是“三农”领域中的一个难题,人们常用“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九个字来形容农村人才的培养状况。中等农业学校作为直接为农村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不断发现和培养农村创业型人才,既符合社会潮流和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也是加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执笔:侯佐赢 哈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