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悟诗情
提问:醉后的李白是什么样子?
播放视频片段《庆余年》中范闲吟诵《将进酒》的视频片段。
大醉,酣卧不起。理由:他喝酒喝得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让同学小组讨论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为哪四个层次?明确:悲伤——欢乐——愤激——狂放。
悲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愤激之情:如“岑夫子——斗酒十千自欢谑”。
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一)悲伤之情
首句:伴着诗人的奇思妙想我们一起赏析诗句。“君不见……”两句开篇,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黄河的水好像是从天上奔涌而下,一泻千里,向东流去,很有挟天风海雨的气势,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气势雄壮的画面,有种势不可挡的感觉。
作者借黄河之恢宏气势抒发豪迈之情,其实作者“另有所图”:我们知道,自从《论语》提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诗人借“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先咏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
【提问】“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悲什么?
【解析】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从更深一层讲,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诗的开头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作者因“愁”而“悲”,感人肺腑。
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
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二)欢乐之情
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一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用白话文来说就是——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这几句描绘的是痛饮,充满的是豪气,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表明诗人决意要把忧愁和烦恼暂且放下,由此可见,豪饮之中蕴含着极大的忧愤。
(三)激愤之情
【提问】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是提示朋友倾听我的激愤之言。什么样的激愤之言呢?
【解析】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
【提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解析】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提问】“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的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解析】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这一句将“古来圣贤”与“饮者”做比,进一步否定了功名与富贵,在痛饮狂歌之中表现出一种“浮云富贵,粪土王侯”的气概。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诗人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逃于酒乡。
【提问】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诗人列举陈王曹植的事例,有何用意?
【解析】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
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有志难展。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遭兄长猜忌,终不得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陈王曹植当年为了排解心中不快,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诗人以曹植受其兄曹丕排挤迫害而抑郁不得志自况。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这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
(四)狂放之情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下面来看第四层: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地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狂放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