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新一项合作
2025年08月10日
三、创新一项合作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而企业融入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前提。就目前而言,由于文化上的差异,理念上的分歧,发展上的不吻合,需求上的不匹配,效益上的不一致等原因,导致校企很难做到深度融合,这是中职教育都面临的一个难题。面对这个难题,唯有创新,方能破解。其实,在寻求合作企业方面,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盯着社会企业,都一厢情愿地期待与社会企业合作,而恰恰忽略了职业学校自身的优势和 “造血”功能。
针对目前社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引入有合作意向的社会企业共同办学,但由于多种原因,其功效并不明显;二是利用职业学校自身优势,发挥自身“造血”功能,加大“本土”企业创办力度。特别是农业类职业学校,更应强化“本土”企业的扶持培养,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依据当地政府对一二三产业链的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发展需求,有计划、分步骤地对有创业意向的教师或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并协助他们成立公司,创办“本土”企业,学校给予智力、人力、创业基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这样的“本土”企业,在发展思路上能与学校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在产业发展上,能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融合。它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服务于学生发展。
同时,学校师生在创业经营过程中,实现了教师(学生)与师傅身份互换,教师(学生)与董事长、总经理身份共融,教师(学生)与创客身份合一,有利于“双师型”甚至“多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更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与这样的“本土”企业合作,“做中教,做中学”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才会得到更好实施,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发展才更容易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