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描述

二、案例描述

前节课我给学生布置了个任务:调查校园内昆虫种类。课前几分钟,我来到指定地点。有几个同学已提前到了,他们这里瞧瞧,那里看看,这时,有同学发现:咦,怎么这树枝上有个东西,是什么呢?

后面来的学生七嘴八舌的:这是小果子;这是树皮翘起来了;这是树上长出的瘤子……像个雀蛋。望着这些满脸稚气而神色凝重的学生,我心里一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于是要求他们赶快去集合。同时,对即将开始的教学有了新的安排。

集合完毕,面对略显沉闷的学生,我平静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有些同学很细心,观察能力很强,现在大家抬起头来,找找你们面前的树上有什么,“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校园里的树有的在杆上,有的在枝上,都有个小小的鼓包,有的一个在一起,有的两三个在一起,有同学一激动跳起来就把那个小小的鼓包给它逮下来,想看个究竟。这时,我让大家安静下来,先让逮下鼓包的同学说说他观察到了什么,这个同学说,他把它捏碎了,从里面捏出一些东西来。这个时候我就解释说我们学过的全变态昆虫的第三个虫态是蛹,这就是黄刺蛾的蛹在茧壳里,你们看到的就是黄刺蛾的茧,刚才那个同学捏碎后出来的东西就是黄刺蛾的蛹,大家再找找还有什么发现。这时同学们就开始找起来。几分钟后,有同学就喊,老师你快来看,这个茧上面有个洞,边缘还很整齐,但里面是空的;老师你快来看,这个茧里面的蛹好像已经死掉了;老师你快来看,其他树上也有黄刺蛾的茧。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发现了不少问题。这时,我又把大家集中起来,把同学们提出的疑问一一解释。

黄刺蛾幼虫又名麻叫子、痒辣子、刺儿老虎、毒毛虫等。属鳞翅目、刺蛾科。最适的分布海拔范围为1500~1900米。黄刺蛾是核桃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也能为害梨、苹果、油桐、茶、桑等。

幼虫共7龄。幼虫多在白天孵化。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然后取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剥下上表皮,形成圆形透明小班,隔一日后小斑连接成块。4龄时取食叶片形成孔洞;5、6龄幼虫能将全叶吃光仅留叶脉,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致使树势衰弱而减产。幼虫食性杂,喜食林木、果树种类。幼虫体上有毒毛触及皮肤能引起红肿及皮肤痛痒。

黄刺蛾以老熟幼虫在小枝的分杈处、主侧枝以及树干的粗皮上结茧越冬。1年1代区,成虫于翌年6月中旬出现,产卵于叶背,常数十粒连成一片。卵期7~10天。幼虫于6月中旬至8月下旬发生为害。1年2代区,越冬代成虫于翌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出现,第一代幼虫于5月中旬孵化为害,6月上旬为为害盛期;第二代幼虫于6月底开始为害,7月上中旬为为害盛期,7月下旬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越冬。

(一)黄刺蛾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15~17mm,翅展35~39mm;雄蛾体长13~15mm,翅展30~32mm。体橙黄色。前翅黄褐色,自顶角有1条细斜线伸向中室,斜线内方为黄色,外方为褐色;在褐色部分有1条深褐色细线自项角伸至后缘中部,中室部分有1个黄褐色圆点。后翅灰黄色。

2.卵:扁椭圆形,一端略尖,长1.4~1.5 mm,宽 0.9 mm,淡黄色,卵膜上有龟状刻纹。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19~25 mm,体粗大。头部黄褐色,隐藏于前胸下。胸部黄绿色,体自第二节起,各节背线两侧有1对枝刺,以第三、四、十节的为大,技刺上长有黑色刺毛;体背有紫褐色大斑纹,前后宽大,一中部狭细成哑铃形,末节背面有4个褐色小斑;体两侧各有9个枝刺,体例中部有2条蓝色纵纹,气门上线淡青色,气门下线淡黄色。

4.蛹:被蛹,椭圆形,粗大。体长 13~15 mm。淡黄褐色,头、胸部背面黄色,腹部各节背面有褐色背板。

5.茧:椭圆形,质坚硬,黑褐色,有灰白色不规则纵条纹,极似雀卵,与蓖麻子无论大小、颜色、纹路几乎一模一样,茧内虫体金黄。烤之味道极香,农村常有食之。

(二)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及时摘除带虫枝、叶,清除越冬虫茧刺蛾。

2.灯光诱杀:可在成虫羽化期于19~21时用灯光诱杀。

3.化学防治:药剂防治刺蛾幼龄幼虫。

4.生物防治:利用寄生性天敌或利用白僵菌、青虫菌、枝型多角体病毒防治黄刺蛾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