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性欲创伤理论

儿童期性欲创伤理论

215   于是就出现了儿童期性欲创伤理论,该理论引发了强烈的反对,不仅仅因为它违背了一般的创伤理论,而且因为它还尤其违背了人们对性欲的认识。首先,儿童可能具有性欲,以及性欲思想可能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某种角色的观念激起了极大的愤慨。其次,癔症具有一个性欲基础的可能性是非常不受欢迎的,而且癔症或者是一种子宫反射神经症,或者源于缺乏性欲满足这种没有结果的观点刚刚被放弃。因此,弗洛伊德的观察的有效性便很自然地备受质疑。如果这些批评将自己限于问题本身,而不加诸道德上的义愤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展开一场心平气和的讨论。例如,在德国,这种攻击方式就使弗洛伊德的理论完全无法获得任何信任。一旦触及性欲问题,就引起了普遍的抵制和非常傲慢的鄙视。但事实上,只有一个问题是有待解决的:弗洛伊德的观察是否是真实的?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而言,只有这一问题才是真正重要的。我想他的观察乍看仿佛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不可能先天地认为它们是错误的从而鄙视它们。无论在哪里进行一次真正诚实和彻底的检验,除了它总是一个真正的创伤情境问题这一原初的假设,弗洛伊德所建立的心理关联的存在都绝对地被证实了。

216   随着经验的积累,弗洛伊德不得不抛弃自己的神经症性欲理论的最初说明。他无法再坚持自己原来关于性欲创伤的绝对实在性的观点。那些具有明显性欲特征的说法,儿童的性伤害,以及儿童期不成熟的性行为,在后来被发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真实的。你也许倾向于拥有与那些批评同样的怀疑,即弗洛伊德分析研究的结果因此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如果这些断言是由一些江湖医生或者其他没有资格的人所宣扬的,那么这一假定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任何认真读过弗洛伊德这一时期的著作,并且曾经试着像弗洛伊德那样深入了解患者心理的人,都会知道将一个新手所犯的粗浅错误归于像弗洛伊德这样才智非凡的人头上是多么的不公正。这样的含沙射影的批评只能反过来使提出它们的那些人名誉扫地。从那时起,人们就已经在通过采取一切办法杜绝假设的情况下来对患者进行检查,弗洛伊德所描绘的心理关联在原则上仍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由此被迫假定,许多幼儿期创伤具有一种纯粹的幻想性质,实际上仅仅是幻想,而其他的一些则确实具有客观实在性。

217  正由于这一乍看来具有某种程度的迷惑性的发现,儿童期性欲创伤的病因学意义最终丧失,因为现在看起来,创伤是否真的发生完全不相干。经验向我们表明,幻想可以在效果上与真正的创伤同样具有创伤性。构成对这点的反对,每位治疗癔症的医生都能够回想起一些强烈的创伤性印象确实促成了某个神经症的案例。这一观察仅仅在表面上与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幼儿期创伤的非实在性相矛盾。我们很清楚,有更多的人在儿童期或者成年期经历过创伤却没有患神经症。因此,创伤——其他东西也一样——并不具有绝对的病因学意义,并且它会逐渐消失,而没有任何持续的影响。根据这一简单的思考,问题就变得非常清楚,即要使创伤真的发挥作用,个体必须具有某种非常明确的内在禀性条件加以配合。而这种内在禀性条件不应被理解为我们知之甚少的隐秘的遗传禀赋,而应理解为在创伤性时刻达至顶点从而变得非常明显的一种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