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比多发生的概念
278 我在“早发性痴呆心理学”的前言中所采取的对无所不在的性欲的保留态度——尽管我认同弗洛伊德所指出的心理机制——受到当时的力比多理论的立场的左右。它的性欲定义不允许我仅只根据一个性欲力比多理论解释功能干扰,后者就像影响性冲动的不定领域那样,也影响饥饿冲动的不定领域。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很长时间在我看来不能被运用于早发性痴呆。在我的分析工作中,随着经验的积累,我注意到我的力比多概念慢慢发生变化。取代弗洛伊德在《性欲三论》中所下的描述性定义,逐渐形成了一个力比多发生的定义,它使我能够用“力比多”替换“心理能量”这个措辞。我不得不告诉自己:如果现实功能如今只在很小的程度上由性欲力比多组成,而在大得多的程度上由其他的本能力量组成,那么考虑是否——用种系发生的说法——现实功能不是,至少主要不是,来源于性欲就非常重要了。我们无法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个迂回的方法。
279 大致浏览一下进化史就可以看到,大量复杂的功能,如今必定被否认一切性欲的痕迹,在起源上只是繁殖本能的萌蘖。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在动物王国由低向高的进化过程中,繁殖策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受精机会必需大量的配子,但是为了保证受精的成功和有效地保护幼崽,配子逐渐减少。卵细胞和精子生产数量的降低,为转向异性吸引和保护后代机制解放了大量的能量。于是我们在动物那里发现了艺术冲动的最初迹象,但是这从属于繁殖本能并且局限于生育季节。这些生物现象的原初的性欲特征随着它们固着在某个器官上或者获得功能的独立而逐渐消失。尽管音乐从根源上毫无疑问属于繁殖领域,但是将音乐和性归于同一范畴就是一个不正当和荒唐的归纳了。这种使用术语的方法相当于因为科隆大教堂主要是由石头构成的而在一本矿物学教科书中讨论它。
280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谈论了作为繁殖和物种保存的本能的力比多,并且一直停留在这样一种观点的限度内,即以与物种保存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相对照同样的方式将力比多与饥饿相对照。当然,这种人为的区分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在那里,我们只看到了一个持续的生命驱动,一个求生意志,它通过个体的保存寻求整个物种的延续。到此为止,鉴于从外部感知的一个活动只能被理解为一个内在的意志或者欲望的表现,我们的力比多概念与叔本华(Schopenhauer)的意志相一致。一旦我们得出这一大胆的猜测,即原本被用于生产卵子和精子的力比多现在在像筑巢这样的功能当中被固定地肌体化,并且不再用于其他用途,我们就被迫将饥饿以及所有奋争和欲望包括进这一概念。再也没有任何根据在原则上在筑巢的欲望和食欲之间进行区分。[9]
281 我想大家已经看到我们的讨论将我们引向何处。我们是在始终贯彻能量观点,将行为的能量模式作为纯粹的形式功能来对待。就好像陈旧的科学总是在谈论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这种过时的观点被能量守恒定律所取代,在心理学领域也一样,我们力图用一种被设想为是同质的能量取代协调的心理官能的相互作用。由此,我们注意到那种被证明是正当的批评,即精神分析学派是在运用一个神秘的力比多概念。
282 由于这个原因,我必须驱散整个精神分析学派拥有一个清楚理解和具体的力比多概念这一错觉。我认为,我们所运用的力比多概念不仅不是具体和已知的,而且是一个完全的X,是一个纯粹的假设,一个模式或者筹码,不比物理世界所知的能量有更多具体的认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避免对正当界限的粗暴侵犯,当我们试图将协调一致的种种力归于一种或者另外一种力时,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发生〈我们永远不能根据光学理论来解释固体力学或者电磁现象,因为力和电磁不是光。此外,严格说来,并非物理学的一种力转变成另外一种力,而是能量改变了它的外在形式。力是现象的表现,在它们彼此之间关系之下的是假设的能量观念,当然,它完全是心理的产物,与所谓的客观现实没有任何的关系〉。我们力图使力比多理论达到在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概念成就。我们恢复力比多概念以本来的面貌,也就是一个纯粹能量的力比多,以便于我们能够根据能量设想生命活动,并且利用绝对等价物的关系取代那旧有的相互作用的观念。如果被扣上了生机论的帽子,我们也应该不为所动。我们就像远离任何其他的形而上学断言一样,远离对某一特定生命力的任何信念。力比多只是被用来作为在生命活动中表现自己,并且被主观感知为意图和欲望的能量的名称。几乎没有必要来为这种观点作辩护。它使我们与力图从能量角度理解现象世界的一个强大的观念之流保持一致。只要说我们所感知的一切只能被理解为力的一个效应就足够了。
283 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我们看到欲望——力比多——呈现着最为多样的形式。在儿童期早期,它最初完全以成长身体的营养本能的形式显现。随着身体的发育,接连为力比多开辟了新的活动领域。一个决定性和极端重要的活动领域就是性欲,它的开始显现与营养功能密切相连(大家只需考虑一下在低级动植物那里营养因素对繁殖的影响)。在性欲领域,力比多获得了一个形式,其巨大意义给了我们使用“力比多”这一模糊术语的依据。在这里,它最初以一个没有区分的、原始的力比多的形式显现,并作为导致个体当中细胞分裂、发芽等等活动的生长能量。
284 从这一原始的、性欲的力比多——它从一个小的有机体产生数以百万的卵细胞和精子——出发,通过对生殖力的巨大限制,发展出各种旁支,后者的功能由具体分化的力比多来维持。这一被分化的力比多现在通过被剥夺其生产卵子和精子的原初功能,并且再没有任何恢复其原初功能的可能性,而被“去性欲化”了。这样,发展的整个过程就在于,逐渐地将除了配子外什么也不生产的原始的力比多吸收到吸引异性和保护后代的次级功能当中。这一发展过程预设了一个非常不同并且复杂得多的与现实的关系,这是一个与繁殖需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真正的现实功能。换句话说,变化了的繁殖模式带来了——作为一个关联——一个相应增强的对现实的适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现实功能的存在完全归功于生殖的分化。我完全注意到营养功能所发挥的难以说清的巨大作用。
285 以这种方式,我们得到了关于最初决定现实功能的因素的一些认识。说它的推动力是一个性欲推动力,那将会犯一个根本的错误。最初,它确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性欲推动力,但即使在那时也不尽然。
286 将原始力比多吸收到次级功能的过程总是以“力比多注入”的形式发生的,也就是说,性欲转移了其最初的目的地,它的一部分被用于吸引异性和保护后代的机制,这些功能逐渐增加,直至种系发生的程度。性欲力比多从性欲领域向次级功能领域的这种流向,仍在继续发生(例如,马尔萨斯主义是这种自然过程在人类那里的一个继续)。每当这种活动发生而无损于个体的适应,我们就称之为“升华”;每当这一意图失败,我们就称之为“压抑”。
287 精神分析的描述性立场将本能——性本能是其中一种——的倍增视为部分现象,并且认为有些力比多注入非性欲本能。
288 发生立场则不同。它将本能的倍增视为来源于一个相对整体——力比多;它看到了部分力比多如何持续从生殖功能分离出来,将自己作为力比多流向加入新形成的功能,并最终融入其中。
289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正确地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将他的力比多从外在的世界抽离,从而遭受了以幻想活动的增加为补偿的现实感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