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中小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依据
用什么来衡量学生的质量,这是确定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确定该评价标准体系的各项指标(因素)、每个指标的权重和评价的标准。确定这些指标、标准、权重的主要依据有以下方面:
第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和中央教育文件。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又再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造就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5]。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
上面所述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政策,最基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学生的质量应以这些为标准。
第二,“三个面向”的精神。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所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基础和出发点。它要求教育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出大量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人才。
教育要与经济相适应,为经济服务。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要求教育要“面向世界”,要根据世界形势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来办教育。通过教育、文化与科技的国际交流,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对我有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加速我国的建设。
教育为未来培养人才,这是教育周期长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事业要能适应未来的需要,必须有超前意识,对世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要有充分的估计,使人才培养走在前头。
第三,依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地学校的实际。用什么标准来量度中学生的质量呢?不可能用一把尺子来测量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学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各年级各科的教学大纲来建立指标和确定标准。所谓各地学校的实际,就是要根据各地学校的师资、设备、环境等条件来建立指标和确定标准。制定指标要考虑学生的总体状态,评价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使教育能达到预定目标的手段,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教育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