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力水平的评价
对学生学力水平的评价有如下三种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学生在开始一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单元、学期、学年教学开始前),对学生学力的水平进行判断。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鉴别学生现有知识技能的水平;确认学生学习的实际可能性,把握学生的现状,从而为教师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诊断性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把学生分置在最有益的教学序列中。适当分置有助于使那些已经掌握具体教学目的的学生不会感到没兴趣,也能帮助那些缺乏基础条件的学生避免沮丧和灰心。
诊断性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特别设计的测验、问卷和观察等进行。例如关于学生学习技能与学习习惯的诊断性评价可以采用问卷法,内容就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和精力、如何自习、记笔记、使用参考书、听课、课前预习等问题,即如何学习的问题,设计许多栏目,让学生自评和诊断。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他评,然后教师根据评价信息找出学生在这些必要的基础性的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它的评判依据是预先制定的评价指标。学科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评价以教学目标为评判依据,客观反映学生达到每个教学目标的程度如何。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测验或检查的形式及时地不断地明确学生学习活动,控制教学过程,以使大多数学生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
形成性评价的基本性质是在教学过程中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它依教学活动——评价——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的模式反复进行。它可以在一节课的中途进行,或者是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等不同时间或不同教学层次间进行评价。因为一节课的结束是本单元的中途,每一个单元的结束又是本学期的中途,一个学期的结束是一学年的中途,一学年的终结是一个教育阶段的中途。它要明确的是这次评价的内容是衔接新的教学活动的内容的。形成性评价要先设定目标,然后通过形成性测验来实现。
(三)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某一阶段教学活动结束后(如课程或单元教学结束),对教学的整体效益或学生的综合学力水平进行评价。其作用是对学生作出鉴定或分等级。终结性评价既可以是一种绝对评价,也可以是一种相对评价。
通过终结测验,可考查学生的综合学力水平:学生的知识保持情况,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技巧等,测验的试题是根据学科教学大纲编制。这种以鉴定作用为主的终结性测验就是绝对评价。如果测验试题是依据全体参加评价的学生的学力平均水平而编制的,通过评价,可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学力状况在这部分同学的全体中所处的位置,并由这些来确定学生是优秀、良好、一般或是较差的等级的终结性评价属于相对评价。从终结性评价还可以鉴定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上述对学力水平的三种评价可简要地概括成如表8-11。
学生的学力水平评价可参考表8-12。
表8-11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异同

续上表

引自B.S.布卢姆等著:《教育评价法手册——学科学习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一法规.梶田等译,1973年版第130页。
表8-12 中学生知识学力水平评价量表

续上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