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序
第一章 创新湖北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教大省向强省转变的需要
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
三、是构建创新型湖北,支撑“十三五”发展的需要
四、是引领中部发展,构建中部战略支点的需要
第二章 创新湖北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创新湖北的内涵
二、创新湖北建设关键指标完成度
三、创新湖北建设采取的重大举措及效果
1.文化理念不断创新,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2.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深入,创新政策日趋完善
3.创新活动日益丰富,开放合作创新日益加强
4.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型企业日益增多
5.产业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产业化能力不断增强
6.创新资金渠道日益多元化,科教优势转化加速
四、创新湖北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管理“十部共管”难以管好,创新政策“十面开花”难以到位
2.创新资源分布呈“1+2+N”极化格局,不利于整体创新能力提升
3.创新投入不足,创新活力不够
4.创新优势逐步丧失,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支撑力不强
5.创新人才不足,结构不优
第三章 创新湖北建设中的关键矛盾
一、传统老工业改造升级困难重重
1.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依赖和消耗
2.全省资源回收利用形势严峻
3.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带动作用不明显
4.多数传统工业企业缺乏核心关键技术
二、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格局难以打破
1.创新资源机构分布不平衡
2.创新资源地区分布差异大
三、创新成果转化困难难以解决
1.科技成果结构偏基础
2.产学研合作效能不高
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1.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3.高新技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落后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软环境滞后
五、县域中小企业严重发育不良
1.县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2.县域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
3.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长期得不到解决
4.管理制度落后,缺乏高素质人才
六、“三农”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大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2.城镇化整体水平不高
3.农民就业压力大
第四章 创新湖北建设的思路转变
一、由向上重基础理论研究向向下重应用开发研究的目标转变
1.创新和完善应用研究成果认定、评价机制
2.改革和完善高校职称评定机制
3.增加高校、科研院所应用研究人员和资金投入
4.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创新企业的合作
二、由个别分散化创新体系向集成系统化创新体系的组织转变
1.分散化创新体系
2.构建集成系统化创新体系
三、由极化创新中心城市向“1+N”协同创新区域的空间转变
1.构建“1+N”知识协同创新区域
2.构建“1+N”技术协同创新区域
四、由重视创新要素投入向重视创新体制机制的政策转变
1.重视创新要素投入的政策现状
2.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3.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
4.完善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第五章 创新湖北建设的五大路径
一、面向世界、中国、中部,打造创新湖北建设新格局
1.打造“武襄宜”湖北创新“新三角”
2.打造“武鄂”新区
3.打造“高、精、尖”国家级创新中心
4.打造“特、精、美”特色小镇
二、聚力壮大新兴产业、民营创新主体,形成创新湖北建设新动能
1.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培育民营企业创新主体
3.引进培育创新人才
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三、实施“市县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形成区域创新新体系
1.全面推进各类县级创新平台建设
2.全面建立县域研究中心
3.促进园区校区联动
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湖北建设新推力
1.实施“一把手创新工程负责制”
2.深化科技供给侧改革
3.优化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五、提升政府服务水平,营造创新湖北建设新氛围
1.凝聚创新创业思想、行动
2.加强创新创业舆论宣传、引导
3.加强创新创业培训、服务
第六章 创新湖北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二、实施创新创业政策目标聚焦工程
三、实施科教创新成果转化工程
四、实施“政、产、学、研、社”协同创新创业大行动
五、实施市县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六、实施“百千万创新人才计划”
1.“百名科技创新特派员计划”
2.“千人创新创业人才计划”
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计划”
七、实施“三结对三帮扶计划”
1.三层级政府职能部门对口帮扶计划
2.三层次高校科研院所对口帮扶计划
3.三类别人才对口帮扶计划
第七章 专题报告一:湖北创新能力比较研究
一、湖北发展现状及问题
1.现状分析
2.存在问题
二、湖北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模型
1.指标体系建立
2.评价方法模型
三、湖北创新能力横向比较
1.湖北在全国创新能力的排位
2.四大区域版块创新能力评价
四、湖北创新能力内生功能与创新绩效关联对比分析
1.关联分析
2.双重聚类分析
3.制约因素分析
第八章 专题报告二:湖北“双创”科教支撑体系研究
一、湖北科教优势转化为“双创”强势的主要障碍
1.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不匹配性矛盾突出
2.科技供给与创新需求的不匹配性问题突出
3.创新政策机制的有效性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问题突出
二、湖北科教优势转化为“双创”强势的“五三”路径
1.三类创新资源共享
2.三类创新主体的培育
3.三类创新基地协建
4.三类众创空间协同
5.三类创新政策联动
三、链接湖北科教优势转化为“双创”强势的举措
1.抓资源,夯实科教优势向“双创”强势转化的基础
2.抓成果转化,确定科教优势向“双创”强势转化的重点
3.抓“互联网+”,打造科教优势向“双创”强势转化的数据平台
4.抓产业,培育科教优势向“双创”强势转化的中坚力量
第九章 专题报告三:湖北市县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一、湖北市县科技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市县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挑战
2.创新湖北建设对市县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机遇
3.新形势下市县科技创新的新使命
二、湖北市县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湖北市州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2.湖北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三、新时期湖北市县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思路
1.实现由“大而泛”的创新向“小而精”的创新的转变
2.实现由“多而全”的创新向“少而特”的创新的转变
3.实现由“自我创新为主”向“开放式创新为主”的转变
四、新时期湖北市县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
1.实现三层级政府多部门四行为联动
2.开展三层次区域三要素专项行动
3.推进三层次区域五链条资源协同
4.集成四维度创新资源五平台共建
5.建立三次区域四大机制
第十章 专题报告四:湖北众创空间发展研究
一、湖北众创空间发展的必要性
1.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培育新经济增长引擎的需要
2.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省份的需要
3.是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营造创新创业新生态的需要
二、国内外典型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
1.第三方机构主导
2.企业主导
3.高校主导
4.创客主导
三、湖北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
1.湖北众创空间发展的环境及条件
2.湖北众创空间发展的现状及格局
3.湖北与国内典型省份众创空间发展比较
4.湖北众创空间发展的现有模式
四、湖北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
1.五维一体的协同化组织模式
2.六类载体的个性化主体模式
3.“-1到0”和“0到1”及“1到n”的差异化阶段模式
4.综合性和行业性兼顾的互补性功能模式
5.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空间布局模式
五、湖北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措施
1.众创空间建设的前扶持政策
2.众创空间运行过程中的扶持政策
3.众创空间运行的后资助政策
4.公私合作的创新创业投融资政策
5.创新创业五化服务政策
6.创新创业行为结果差异化激励政策
7.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宣传政策
附录1 湖北17市州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表
附录2 湖北80县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原始数据表
参考文献